军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特点及教学意义分析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我校将《中国历史地理》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举具有十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我校将《中国历史地理》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军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融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1]为一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素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一、课程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该课程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历来颇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2]。目前来看,学界主流普遍认同第二种观点,已故的侯仁之、谭其骧和史念海三位先生都曾有过明确表述,肯定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范畴[3]。但是,不论怎样,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来看,国内设置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地方高校约30余所,多为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大学。其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三所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而在其他地方高校,《中国历史地理》课一般在历史学本科专业和地理学本科专业开设,多为必修课。 作为全军16所学历教育院校之一,我校承担着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任务。我校面向所有专业学员,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这门人文选修课的主要考量是,在推进人才培养、育人环境、教学模式三项转型的形势下,有必要对理工科学员加强通识教育,促使他们充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不懈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综合课程自身的学科特性及军校特色,归纳而言,军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目标层面,强调能力素质目标与知识目标相结合,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通识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中国历史地理》课在传授给学员历史地理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能力与素质。军校《中国历史地理》的授课对象以理工科学员为主,他们普遍具有理性思维,而相对欠缺人文素养。《中国历史地理》课注重引导学员用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地理,用科学精神理解人文精神,将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其次,在实施层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科学性与生动性相结合。《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讲授之外,教员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如:读书交流会、自学汇报课、地图识记课,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教员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严谨、科学,遵循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教员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追求活泼生动,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意义 军校《中国历史地理》课不仅有助于学员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员的能力与素质。 (一)在知识获取方面,有助于学员吸收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知识 《中国历史地理》兼具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学员通过课程学习,既可以吸收地理学知识,也可以吸收历史学知识。 1.有助于学员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学员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其中,学员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学员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学员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地互动观念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时,学员在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分布基础上,学习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进一步掌握“人地互动”观念,明晓“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决定作用[2]”。以“人地互动”理念为指导,学员能够学习科学地看待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增进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推动祖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能力培养方面,有助于学员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实操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传授给学员的知识是古今贯通、中西融会和文理渗透的。除了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知识外,学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还能培养三大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实操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重点地培养学员的能力素质,正是本课程高层次的教学追求。 1.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理论思维能力。对高等教育而言,学会思考重于吸收知识。《中国历史地理》因其固有的学科特性,着重培养学员的“三维”思维以及好奇心、想像力。所谓“三维”,即时间、空间和研究对象。历史学关照时间概念,地理学关照空间概念,而历史地理学强调的是在充分考虑各种时空要素的前提下,全面、客观地分析、判断问题,也即所谓“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囿于过往的思维习惯,有的学员缺乏空间概念,有的学员缺乏时间概念,往往不能在三维视角下思考问题。《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可以教会学员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研究问题,将历史与地理联系起来研究人地关系,让他们研究历史问题必须落实到地图上,研究地理问题必须落实到具体年代。比如,让他们探求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的原因,中华东西南北中各地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等等。这种三维思维不仅可以应用于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因此,三维思维的掌握可以使学员受益终生。另外,《中国历史地理》在拓展学员思维方面,也有重要贡献,那就是培养学员的好奇心与想像力。中国历史地理关注的是天文、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综合研究,包涵着浩瀚广阔的人文科学资源,它既可以展示历史的波诡神奇,也能展示环境的沧桑变幻,还能体现历史时期中华大地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可以引导学员以科学的精神看待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主题,鼓励他们学习郦道元、徐霞客等前辈的精神,培育探索、求知、创新的意识。 2.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实操动手能力。历史地理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视野外实地考察研究。军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选修课程,学时较短(仅有20学时),条件有限,无法组织学员从事野外考察活动,但是仍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员的一项实操动手能力即识图用图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历史学也有“左图右史”之说,因此,在《中国历史地理》课堂上,学员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历史地图,比如,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就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借助地图的展示,历史在屏幕上延伸,更加具象更加立体。学员从地图上读史,从地图上看环境变迁,学会识记历史地图,利用历史地图来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描摹想像力的翅膀。熟练运用地图本是军人的基本技能,《中国历史地理》课所培养的识图用图能力不仅可以辅助训练学员的这种基本技能,还可以为学员学习《军事地形学》等军事技能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门选修课,《中国历史地理》课堂容量毕竟有限,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员会引导学员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的自主学习。学员在课外阅读的同时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在读书交流会、分享会上深度体会阅读之乐、阅读之趣;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在自学汇报课上分享学习成果;学员利用休假机会,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类展览,开赴文化专题旅游之行,考察家乡或学校驻地的水文、植被、文化等环境的变迁,写出调研报告作为课程论文……总之,《中国历史地理》课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学习能力。 (三)在价值塑造方面,有助于学员增进爱国意识,培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认为,“通识教育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价值塑造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诚实、诚信、正直、宽容的人格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生目标。[1]”就军校的特殊性质、学员的特殊身份而言,《中国历史地理》课在价值塑造方面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学员树立“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生目标”,用军队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铸牢军魂,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独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方式迥然不同。《中国历史地理》课以其独有的方式,帮助学员塑造“灵魂”与“品德”,增进学员的爱国意识,培育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袤的国土,壮丽的山河,奇幻的变迁,厚重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黄河、长江浩浩汤汤,奔流向海,中华儿女埋首耕耘,风风雨雨;雄伟的长城耸立如斯,曾经的屏障凝固成今日的诗篇;神秘的始皇陵墓逍遥西在,遥远的谜题等待着今人的开解。使用卯榫结构建屋的河姆渡人,你们后来去向何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你们是否还在随驯鹿而迁徙?汉蒙满藏回,多少民族曾浴血边地、开疆拓土!可曾经的“桑叶”如何退缩为今日的“雄鸡”,诗仙的故乡竟在异国的疆域!明潭清波、阿里晓日,国姓爷收复的宝岛,至今仍孤悬海外、骨肉分离。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古来打渔晒网的群岛,如今却剑拔弩张、“敌”影重重!……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学员会油然而生怀古之幽情、爱国之胸襟,“时刻准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不再只是他们口中的誓言,更转化为他们肩上的重任、胸中的使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军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特点,军校开展《中国历史地理》教学意义深远。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素质教育与军事素质教育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课是军校人文、政治、军事三类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课程之一。作为这样一门典型课程,《中国历史地理》无疑可以为军校培养新“四有”军人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009/344.html



上一篇:“冷”专业也有“热”前途——文物与博物馆学
下一篇:软肋在于顶层设计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