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混合慕课课程实践研究 —(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教学方式改革 1.线上教学活动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遇到和提出的问题,课程依托电脑端的智慧树平台“翻转课堂”,

(二)教学方式改革

1.线上教学活动

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遇到和提出的问题,课程依托电脑端的智慧树平台“翻转课堂”,建立“我的课程”和“我的群聊”,添加所有学习课程的学生。手机端教师圈APP也同步建立“课程”和“群聊”,同时还建立了“2018级中国历史地理”微信群。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电脑端智慧树平台和手机端“知到APP”自主学习引进慕课的相关视频资源。每学完一章内容,学生可进行随机章测试,一方面检验学习效果,便于加强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章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减轻期末考试压力。章测试中的考题均为客观题,对测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以申请重做。

2.线下教学活动

线下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和课下师生的沟通、实践和讨论课中。课堂授课与学生问答式互动。课下通过微信、APP客户端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引进慕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渠道更加多样,所以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调整,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中第三章、第四章部分内容适当压缩,避免与线上教学资源重复。课程进度进行到中期时,利用本门课程设置的6小节课程实践的环节,要求学生到校图书馆、市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增加对本门课程所讲授内容的理解。

3.考试方式改革

以往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题型只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几种形式。此轮授课在引进慕课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线下占比60%、线上占比40%,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比较全面和客观。

三、中国历史地理混合慕课实施的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引进慕课式的教学方式的教授、学习,从总的实施效果而言基本实现了改革设想中“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重构”“考试模式重构”的三个目标。就学生而言,学习课程的渠道不再单一,学生对此接受度比较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乏味感,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更加便捷,学生学习的形式由课堂改换为手机APP或电脑慕课平台,不受时间的限制,方便、快捷,线上大部分视频资源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下零碎时间完成视频学习,同时又能获得学习分值。课程知识架构更加充实、完善,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教师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教师在选择慕课平台中的慕课时会选择授课质量高的课程,对自身课堂教授内容、教学方式都是一个极好的弥补和完善。所以让学生听的部分自己也反复听了若干遍,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讲解也会使自己获益匪浅。通过慕课的筛选会更多地关注线上主讲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授课教师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授课耗费精力增大。运用混合式慕课,虽然相较自建慕课省时省力,但是仍然占用较多教师的业余时间,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调整课程内容,经常性地登录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与原有的授课模式相比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这也是目前制约引进慕课教学形式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二是学校网络运行速度慢。对于需要网络平台授课的新形式,我们学校现有的网络运行能力不够,在汇文楼上课,很多同学上不去网,有些时候尽管能够上网,但是网速很慢,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往往会中断已经计划好的授课内容,只能要求学生回到宿舍进行学习。三是学生拖延学习情况较多。线下课程结束,但线上学习仍没有完成,本门课程最终有1名学生没有完成“学习进度”(视频资源)和“章测试”。可见,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1]孙红霞.基于慕课理念的独立学院分类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7).

[2]刘红,李昂.混合教学的创新与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

[3]赵忠山,张莹莹,杨玉双.大数据时代慕课(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理论观察,2018,(3).

[4]柳丹.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

一、“双万”计划实施的背景“双万”计划,即教育部于2019年4月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一流专业”计划。具体来说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从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每年3月启动,当年10月公布结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黑龙江省教育厅为深入落实这一精神,制定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黑教高函[2019]274号),计划2019-2021年建设3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3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面向全省高校本科专业,覆盖我省87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鼓励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突出示范领跑,统筹建设“六卓越一拔尖”相关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一流本科专业点,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建设质量提升,重点鼓励支持在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均先确定为专业建设点,通过相关专业认证后确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根据这两个通知精神,黑龙江大学2019年报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22个,并全部获批,入选数量仅次于获批25个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全省第二位,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获批“双万”国家级试点专业建设。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学专业非常幸运地成为了这22个专业中的一个。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历史学专业,就成为全专业师生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同“智慧树”公司合作,开展混合式MOOC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二、“中国历史地理”引进混合慕课的教学改革“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黑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共计4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9学时,单双周授课,单周2学时,双周4学时,另有6学时为实践学时。为了配合双万计划的实施,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文科建设,2019年开始,在“中国历史地理”授课过程中,除了自建的课程资源外,引入了智慧树平台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韩茂莉老师的“中国历史地理”MOOC资源,这门课堪称经典之作,视频讲解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我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就曾以韩茂莉老师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资源,再根据线下教学实际,精心筛选了慕课中的视频资源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课程资源情况1.自建教学资源情况自建视频资源:因引进慕课视频教学资源已经十分丰富,能够满足教学所需,故除了一段视频《殷墟》在讲授中国历史气候变迁过程中作为例证之外,无自建教学视频资源。自建非视频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地理教案》及ppt;《河防一览》《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四库全书总目》《管子》《参天台五台山记》《天下郡国利病书》《水道提纲》《太平寰宇记》《通鉴地理通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元丰九域志》《再续行水金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读史方舆纪要》《二十五史》《山海经》《十三经》《水经注疏》《寰宇通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参考书。我们将这些非视频资源全部放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参考下载,同时将教案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以备上课之用。2.引进慕课教学资源情况引进慕课的视频资源:主要包括导学视频与授课视频。引进慕课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原有六章视频资源,共8小时51分。筛选过程中根据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内容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选择,将与课堂讲授内容重复的绪论及与本课程关系不甚密切的第六章共2小时19分的视频进行删减,保留课堂中没有或授课时无法在课堂展开讲解的内容。引进慕课的视频资源主要有韩茂莉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音频;韩茂莉老师见面课文字直播内容;考核资源——章测试。各章在线授课内容结束后均有对应各章的章测试,将章测试作为检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并将其作为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部分。章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内容时的关注度及在线学习效率。(二)教学方式改革1.线上教学活动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遇到和提出的问题,课程依托电脑端的智慧树平台“翻转课堂”,建立“我的课程”和“我的群聊”,添加所有学习课程的学生。手机端教师圈APP也同步建立“课程”和“群聊”,同时还建立了“2018级中国历史地理”微信群。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电脑端智慧树平台和手机端“知到APP”自主学习引进慕课的相关视频资源。每学完一章内容,学生可进行随机章测试,一方面检验学习效果,便于加强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章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减轻期末考试压力。章测试中的考题均为客观题,对测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以申请重做。2.线下教学活动线下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和课下师生的沟通、实践和讨论课中。课堂授课与学生问答式互动。课下通过微信、APP客户端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引进慕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渠道更加多样,所以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调整,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中第三章、第四章部分内容适当压缩,避免与线上教学资源重复。课程进度进行到中期时,利用本门课程设置的6小节课程实践的环节,要求学生到校图书馆、市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增加对本门课程所讲授内容的理解。3.考试方式改革以往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题型只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几种形式。此轮授课在引进慕课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线下占比60%、线上占比40%,这种考试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比较全面和客观。三、中国历史地理混合慕课实施的效果分析经过一个学期引进慕课式的教学方式的教授、学习,从总的实施效果而言基本实现了改革设想中“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重构”“考试模式重构”的三个目标。就学生而言,学习课程的渠道不再单一,学生对此接受度比较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乏味感,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习更加便捷,学生学习的形式由课堂改换为手机APP或电脑慕课平台,不受时间的限制,方便、快捷,线上大部分视频资源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学生可以利用课下零碎时间完成视频学习,同时又能获得学习分值。课程知识架构更加充实、完善,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教师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教师在选择慕课平台中的慕课时会选择授课质量高的课程,对自身课堂教授内容、教学方式都是一个极好的弥补和完善。所以让学生听的部分自己也反复听了若干遍,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讲解也会使自己获益匪浅。通过慕课的筛选会更多地关注线上主讲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授课教师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授课耗费精力增大。运用混合式慕课,虽然相较自建慕课省时省力,但是仍然占用较多教师的业余时间,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调整课程内容,经常性地登录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与原有的授课模式相比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这也是目前制约引进慕课教学形式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二是学校网络运行速度慢。对于需要网络平台授课的新形式,我们学校现有的网络运行能力不够,在汇文楼上课,很多同学上不去网,有些时候尽管能够上网,但是网速很慢,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往往会中断已经计划好的授课内容,只能要求学生回到宿舍进行学习。三是学生拖延学习情况较多。线下课程结束,但线上学习仍没有完成,本门课程最终有1名学生没有完成“学习进度”(视频资源)和“章测试”。可见,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参考文献:[1]孙红霞.基于慕课理念的独立学院分类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7).[2]刘红,李昂.混合教学的创新与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3]赵忠山,张莹莹,杨玉双.大数据时代慕课(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理论观察,2018,(3).[4]柳丹.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011/346.html



上一篇:软肋在于顶层设计
下一篇:史念海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