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的河流浅析北上的叙事艺术(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叙述立场上,作者没有改变自己中国人的立场和身份,不惜笔墨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但作者没有止步于书写入侵者的暴行,而是对入侵者

在叙述立场上,作者没有改变自己中国人的立场和身份,不惜笔墨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但作者没有止步于书写入侵者的暴行,而是对入侵者的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侵略战争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然而战争并没有泯灭入侵者的人性。在听到俄国的国歌后,两个企图侵犯中国女性的俄国士兵停止了行动,并且将抢来的财物归还给中国人。义和团作为民间组织,虽然以一种荒唐的迷信思想来武装自己,但他们是一股民间自发的抵抗外来入侵者的力量。同时,义和团也对阻止他们破坏铁路的中国官员进行了虐杀和肢解,人性的残暴可见一斑。作者借大卫和马福德之口,解释了人性的特点之一就是矛盾,而战争的环境将这种矛盾放大了,这说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恶”或“绝对的善”。

这些不同的声音就像乐章的不同声部,构成了丰富复杂的乐曲。

三、从牧歌到挽歌的叙事变奏

在小波罗一行人的北上之旅中,空间不断变迁,小说的叙事节奏也在不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河代表的是时间。在随着运河北上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改变。小波罗和马福德作为外来者,有一个逐渐融入运河历史和文化的过程。刚开始踏上中国土地,沿着运河北上时,小波罗对中国的饮食和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北上之旅”似乎是“游玩之旅”。这一段情节的叙事节奏很慢,好像在借小波罗之眼为我们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马福德则醉心于运河文化,仿佛自己就是马可·波罗,记录着有关运河的一切。此外,作者还加入了情感叙事,描写了马福德和大卫的友谊、马福德和如玉未挑明的情愫等。一开始,这两个外来者像是在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但随着距离义和团的腹地越来越近,气氛开始变得紧张:拳民对小波罗的暗杀、马福德和义和团一次又一次的交手,使得小说的叙事节奏越来越快,田园牧歌的感觉逐渐消失。

而另一条叙事线索则充满了“挽歌”的氛围。邵星驰作为家族的最后一个渔民,在渔船上举办“船婚”。邵家的船已经找到了卖家,他们决定在“船婚”之后就结束渔民的生活。与邵星驰相比,他的父亲邵秉义对运河的感情更深。运河养育了他的家族,他也把一生都献给了运河。邵秉义对运河的留恋,代表了渔民对运河文化的不舍。摄影师孙宴临见证并拍摄了“船婚”,她一方面看到了邵星驰这样的年轻一代对岸上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邵秉义这样的“最后的渔民”对运河生活的依恋和不舍。作为客观的记录者,她将时代的变迁记录下来,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孙宴临摄影展的名称是“时间与河流”,体现了作者的意图,河流与时间的关系得到了强调。周海阔的博物馆虽然没有成功运营下去,但是民宿却开了起来。在已经停运的运河旁边,建起了一座座民宿。这时,小说中的惆怅感与前期牧歌生活的宁静感已经完全不同。运河文化一天天远去,运河上的人事物也不断地变迁,小说在此时已经由前期悠扬的田园牧歌变成了峻急的挽歌。

徐则臣在《北上》的扉页中引用了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名言:“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邵家的罗盘、孙家的相机、周海阔的吊坠……这些过往的线索就像一把把打开运河文化的钥匙,指向了在运河上生活的百姓,指向了无言而神秘的运河,正好契合了徐则臣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一条河流和一个民族的秘史。在一段又一段的家族历史中,我们仿佛窥见了运河的历史。家族历史与运河历史相辅相成,本土文化和异域声音不断碰撞,使人们产生了对运河文化、时代变迁以及人性的思考。

四、结语

小说以虚构的人物来重新看待真实的历史,用外来人的视角和民间的视角对历史重新进行审视,试图达到“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真实”的效果,在重构民族历史的同时也叙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历史。在“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文本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而运河更像是一个容器,盛满了历史的片段,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声音。历史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历史的河流中本来就翻涌着千千万万的人生。在不同时空的“河流与人”中,运河将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顺着家族历史的指引,我们也得以找到通往运河历史和民族历史的道路。

①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海德堡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8.html



上一篇:董家村藏在时间深处
下一篇:试论南翔的文学创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