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 历史学案目前存在的问题 上文陈述了学案的三个作用和规范,但是学案目前的使用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总结,问题有三: 第一点

三、 历史学案目前存在的问题

上文陈述了学案的三个作用和规范,但是学案目前的使用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总结,问题有三:

第一点,学案模式的随意化。因为学案是时间出现比较短的载体,教师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就导致了不同教师制作的学案。比如部分教师以教案为基础改成的学案。教案是对教师上课内容的补充和反思,其应对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不一致,直接应用到课堂上,学生会无所适从,无疑是不能满足教师课堂需要的。还有一种教师将学案全面讲义化。学案上材料、图片、文字等内容过多,且大多数为知识点的堆砌,缺乏学生思考的内容。如此极容易引起学生的错觉,将学案当作本课的讲义来使用。还有教师把学案设计得过于简单,一张学案上只有短短几行字,会让学生误以为学案仅仅是课堂的一个摆设。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主张将学案固定化,有统一的规划,相反我主张的是“百家争鸣”,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做出不同的学案,但是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随意,要紧抓学案的基本规范和思考学案对课程的作用。

第二点,学案与课标的脱离。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度,在学案上穿插了各种小故事和活动,这虽然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良好的调动,但有喧宾夺主之嫌。而且学生提供阅读学案的目的应该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先学和课堂思考,如果内部趣味性的内容过多的话,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学案的内容应该是以材料分析、问题探讨和自主建构为主。教师应该明确书本、课件、学案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开发学生利用好三者,共同为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出现混淆,学生会质疑学案的合理性。

第三点,学案问题设计的刻板化。学案中的一项核心就是问题的设计,一些教师的学案仅仅是让学生在书本上寻找知识点,然后在学案填写知识点,同学比较一下是否完整。这种简单的设计和直接用语言要求没有太大区别,与课件的功能也发生重叠,学生会奇怪书本、课件上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发张学案下来专门强调?学案上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辨性和讨论性,让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会有想看书寻找答案的冲动,比如:八年级《辛亥革命》一课,可以在提问“辛亥革命中清王朝的灭亡是一定的吗?”又比如在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提问“如果让你穿越回三国,你想成为哪一派势力?”这些有趣的问题书本上没有,答案却在书本上,启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案的有效先学作用。

综上,学案虽是新课改的重要工具,仍有一定的问题。如何将其良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是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考验。

四、 历史学案的应用策略

历史教师要将学案完全引入课堂,必须要采取一些教学上的策略和智慧。学生自己对学案的态度开始时往往是抗拒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课务作业量依然十分繁重,各门功课、试卷、作业让他们对纸制文件有种天然的抗拒。教师如果没有事前告诉学生,直接带学案进入教室,会直接引发学生的恐惧,当学生得知不是考试试卷后,很容易形成对学案的轻视。同时,学生在开始之初对学案认识不足,会以为这是作业的一种新形式,增加他们的课后负担,回家后直接不做或者胡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针对这些情况,我思考了一些策略。

首先,针对学生对学案的恐惧心理,在应用之初就应该向学生阐明学案的作用,表明这不是作业的添加,相反给出一些奖励措施,对于学案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减轻课后作业。当学生认识到学案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之后,抵触心理就会减轻很多了。

其次,展开班级内部和不同班级之间的学案评比工作,鼓励学生在学案的基础上,融合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学案,打造自己的特色学案。对于完成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和不同班级之间巡回展示,满足学生被承认的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心理认同学案。

最后,开发学案的问题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课的学案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哪些内容好,哪些内容不好,如果你作为教师你会怎么修改,给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篇崭新的学案。此举不仅可以促进学案的更新,也可以发挥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综上,虽然目前仍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课堂实践中慢慢修正。笔者相信学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系会日益完善,作用会日益突出,最后发出它独特的光芒!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610/550.html



上一篇: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
下一篇: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民族历史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