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质量供给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高质量发(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抢占大数据行动先机。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找准定位、切实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抢占大数据行动先机。按照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找准定位、切实落实责任。认真研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发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功能,集成整合各类信息,引导和推动大数据应用。在地方政府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把握并抢占先机,积极主动作为,扩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务领域,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强化高质量“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必须积极响应、深入研究、认真谋划,以服务的常态化、智慧化、规模化,实现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彰显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效果。

(一)以常态化为目标,精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针对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程。要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的工作职责,主动研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内容,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监测。建立部门间的稳定高效协作机制,依法编制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建立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坚持动态性服务。机构改革将“多规”的职责“合一”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要凸现基础地理信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础”作用,主动参与、全面支撑“多规合一”。转变“先生产后服务”的理念,边监测、边利用、边服务,以动态方式支撑生态保护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评估和研究工作。

坚持及时性服务。测绘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彻底改变测绘成果束之高阁、“深锁闺中”的历史怪相,扭转现势性滞后、社会化应用不充分的陋弊积习,本着便民、高效的原则,更大程度开放共享基础数据,进一步简化非密测绘成果提供审批程序,提升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应急测绘保障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及时高效做好测绘地理信息应急测绘保障服务。

(二)以智慧化为手段,优质服务智慧社会建设

打造时空信息大数据云平台。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行。秉承“需求牵引、急用先行、分期建设”的原则,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破解数据共享障碍;多渠道统筹推进电子地图、地名地址、地理实体的全覆盖,探索推进重要区域室内地图、建筑信息模型等建设;面向不同需求、不同用户,搭建通用化平台、专业化平台和个性化平台。

支撑智慧化政府建设。智慧化服务是智慧化政府的最主要特征。紧密围绕国家及地方政府重点战略、城市重点工作、部门业务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云端管理、分析,大幅度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水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重新塑造传统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服务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智慧城市建设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挥优势、彰显作用的优质品牌。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在宏观上,让智慧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成为主角,同时注重加快智慧小镇、智慧社区建设;在微观上,以绿色发展、共享经济为突破口,开启智慧城市以服务为引领的新模式,使得我们的工作成效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贴近群众生产生活。

(三)以规模化为方向,大力服务地信产业发展

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不断繁荣,地理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发显现。要通过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地理信息规模化社会服务。

以新政策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新《测绘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持开发各类地理信息产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关于科技、人才、财政、金融、税收以及资质申报、数据提供、购买服务等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战略,积极营造有利投资环境,为地理信息产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708/558.html



上一篇:平顶山市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中心服务露天矿山治
下一篇:强化地标培育打造云霄新名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