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1.1 巷道空间 5.1.2 主街空间 5.1.3 其他街巷空间 5.2 河北传统村落街巷界面 5.2.1 街巷底界面 5.2.2 街巷侧界面 5.2.3 街巷顶界面与景界面 5.3 河北传统村落节点

    5.1.1 巷道空间

    5.1.2 主街空间

    5.1.3 其他街巷空间

5.2 河北传统村落街巷界面

    5.2.1 街巷底界面

    5.2.2 街巷侧界面

    5.2.3 街巷顶界面与景界面

5.3 河北传统村落节点空间

    5.3.1 生产性节点

    5.3.2 生活性节点

    5.3.3 通行与防御性节点

    5.3.4 精神与文化性节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北传统村落民居院落

6.1 河北传统村落合院空间特征

    6.1.1 冀西南片区合院空间

    6.1.2 冀南片区合院空间

    6.1.3 冀中片区合院空间

    6.1.4 冀西北片区合院空间

6.2 河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征

    6.2.1 砖石结构建筑

    6.2.2 石木结构建筑

    6.2.3 土木结构建筑

    6.2.4 拱券结构建筑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北传统村落区域间共性与个性特征比较

7.1 区域间共性特征比较

    7.1.1 村落与选址

    7.1.2 村落与太行八陉

    7.1.3 村落与城镇

7.2 区域间个性特征比较

    7.2.1 村落的聚集及分散

    7.2.2 村落与文化

    7.2.3 村落布局形态

    7.2.4 村落空间结构与中心边界

    7.2.5 街巷空间

    7.2.6 典型公共建筑与特色空间

    7.2.7 民居院落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河北国家级传统村落(第1~5批)航拍及卫星正射影像

附录二:研究样本传统村落调查信息表

附录三:主要样本传统村落肌理图

附录四:典型样本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测绘手稿

致谢

文章摘要:河北南北跨度700余千米,是中国唯一兼有平原、丘陵、山地、草原、高原、湖泊、海滨等多种地貌的省份,与此同时,河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多种类型的传统文化遍布各地,造就了复杂多变的传统村落生成环境。现存分布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张家口等地的传统村落,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极强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本研究以河北206个(第1~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以田野调查和文史资料解析为信息来源,以区域历史地理为观察视角,开展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宏观-中观-中微观”维度的系统研究。首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抓取河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历史演进特征,通过影响村落生成、发展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交通三方面因素展开分析,探究河北传统村落分布外在特征与内在规律。以村落与各类要素互动关系为依据,以县级行政单位边界为区划的基本单元,通过综合要素叠置的方法,划分出河北传统村落研究的七个片区及其七个亚区。接着,针对样本量充足、可开展类型化研究的冀西南赵深片区、冀南晋语片区、冀中定霸片区、冀西北涞阜片区四个片区,分别剖析各区域内对村落空间形成关系密切的环境要素与特征,进而完成宏观层面的研究体系架构与分析。同时,本研究还通过对149个(基本覆盖第1~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重要样本村落的田野调查,校核上述内业研究论点的准确性。其次,深入挖掘各片区内样本村落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地理信息,在中观层面归纳河北传统村落不同区域间的选址特色,解析山地、丘陵、平原水淀地貌等自然因素主导以及古陉驿道、军事防御、产业和庙宇等人文因素主导的村落整体布局形态特征。提取出单一轴线型、多轴线型、有机网络型、规则网络型和堡墙围合型村落空间骨架结构,结合样本案例概括其子类型特征,总结村落中心与边界的要素构成。再此,从中微观维度将内、外业收集整理到的丰富资料进一步提炼,从街巷空间与界面、节点空间两方面阐释河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从合院空间和民居建筑两个方面梳理传统村落民居院落的突出特点。最后,横向比较河北传统村落各片区特征的共性与个性,分别归纳各类要素和四个片区的村落空间特质,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研究闭环。通过对认知系统性地升华,将河北传统村落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多元与融合”,将其呈现出来的空间质感总结为“敦厚朴实”。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1110/626.html



上一篇:外国语言文字论文_搭建中西文化贯通的桥梁——
下一篇:地理论文_重新审视地理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