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追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陕西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望社教授师大讲话 历史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秉忠教授致辞 “作为施念海先生的学生,我非常敬佩

陕西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望社教授师大讲话

历史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秉忠教授致辞

“作为施念海先生的学生,我非常敬佩施先生。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在整理石先生遗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他的敬业精神、杰出成就和人格魅力所感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大学深情回忆,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他遇到了石先生,并听取了他的汇报。 ork白白工作”,他给我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业余时间在图书馆看了老公的《中国领土演变史》。我对历史地理产生了兴趣。结果,我成了一个爱古书的大书虫。

王双怀说,在他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历史地理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重要论文360余篇(其中更30余篇为遗书),主编多种重要学术期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历史地理学大师。几十年来,他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曾获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教育部一等奖2项,邦宁顿“乳子牛”奖和曾宪子教育奖。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秉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史念海先生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这些遗产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石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无疑是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概括的历史观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他所倡导的顾门“宁为无为,不为无为”的学术信条,不仅写在历史文化学院的墙上,也深深地铭刻在陕西。在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家心中。先生有形的学术底蕴,至少包括他所培养出的优秀弟子。他们已经并且正在传递他的历史观、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陕西师范大学的许多标志性学术平台凝聚了他的辛勤努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给予致辞

高红霞,委员、副主席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代表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讲话

“史念海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实践了学术终其一生“对世界有用”的哲学。在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在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大量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人才,构建了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近代历史地理学为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陕西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红霞在致辞中表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经历人类历史。市场上最雄心勃勃和独特的实用创新。面对世界各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对抗的新形势,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加复杂和严峻,哲学社会科学急需提供中国风、中国风、中国话语的高水平理论和智力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的前沿,杜绝“脱离人民”、“脱离现实”闭门造车,解决改革发展问题,落实道德。为推进人类根本任务,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而不懈努力。 “我们纪念石念海先生,是为了学习石念海先生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学习他独特的学术理念和无畏的创新意识,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进一步推动我院建设。历史地理和科研水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 /p>

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副主任闵盛华代表陕西省政协发言民进委员会

说:“史念海先生作为学术大师和著名的教学名师,是学术教育育人的楷模;是民进的先驱,他将为子孙后代树立一个好榜样;作为一个欧他是民进党的常任委员,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爱国爱民,历经风雨,不忘初心。初心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永远值得学习。”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肖正红教授在论坛上致辞

中国唐史学会杜文宇教授在论坛上致辞

郑炳麟教授,主任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肖正红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杜文宇教授、中国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伟然教授地理学会、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贾尔强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奚惠东、陕西师范大学朱世光教授,西安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耿占军教授,石念海先生的弟子和家属代表也分别发言,回顾先生.的辉煌成就。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1/0819/588.html



上一篇:《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璀璨丝路文明里,
下一篇:张国才:隋唐历史气象恢弘 凉州文化丰富多彩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