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又曰今省城即奉元之旧,说者以城中儒学东者为董墓,误而又误矣。不知当时奉元城规模甚小,止于干河,今其岸犹在也。此时儒学,今咸宁县西养济院是
又曰今省城即奉元之旧,说者以城中儒学东者为董墓,误而又误矣。不知当时奉元城规模甚小,止于干河,今其岸犹在也。此时儒学,今咸宁县西养济院是也。此时‘董墓'正在城外,至我朝大其城,始圈入城内矣。彼徒知今日学东不宜有墓,而不知当时亦且无学,又何误焉!
今之和平门内下马陵西二里的碑林,明代是西安府学,其东依次相邻者是文庙和咸宁县学①。依张治道的说法,学府东侧原有墓,或指为董陵。当时已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不当:“今日学东不宜有墓。”其实,造成事实上封墓的正是巡抚滦江公。他在墓周建了董祠,人们自然会以为院中之墓是董墓。滦江公其人可以考知。明代康海《赠滦江公十首》,诗前有小序:
滦江公巡抚关陕三年矣。政通而人和,道真而履固,不隠谤,不易行,有仲尼在鲁,子产相郑之风焉。予自壬午(嘉靖元年,1522)春遇公于长安时,予卧疾……今年秋,公擢南京卿,戒行有日。②
可知其人任陕西巡抚时是嘉靖元年至三年。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60《卿贰表·南京大理寺卿》云:“王珝,直隶滦州人,由进士(嘉靖)三年任。”与上引康海所云滦江公嘉靖三年秋擢南京卿者若合符节。其号既为“滦江”,必与直隶滦河有关。滦州,即今河北滦县,正在滦河岸边。旧时自号,亦常以故乡名胜为之。康海《春雨亭记》曰:“嘉靖癸未(二年,1523)夏四月,滦江公巡抚过鄠,访渼陂于衍庆之堂……滦江名珝,字汝温,永平人③;渼陂名九思,字敬夫,鄠人:皆姓王氏。”④因此滦江公正是前边提及的王珝。
另一建祠人物是喻茂坚,他在陕西任职是正德末至嘉靖初年。《明一统志》卷33《西安府下名宦·本朝》载:“喻茂坚,正德中巡按陕西,劾总兵之不法者,竟枭示三镇。”明代杨一清《关中奏议》卷11《一为急缺边方兵备官员事》云:“嘉靖元年三月,内蒙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喻茂坚、许翔凤案验为边军聚众杀害抚臣,劫库放囚,抢夺军器,烧毁衙门等事节奏。”雍正《江西通志》卷68《人物3·南昌府三·明》云:“喻茂坚,字汝砺,丰城人,四川荣昌县籍。正德进士……嘉靖初巡按陕西,发总兵李隆嗾戍卒杀巡抚许铭状……”其任陕西巡按御史在正德末至嘉靖初年。所以他与王翔共建董祠事,只能在嘉靖初年。
张治道《碑记》中所说∶"嘉靖甲申(三年,1524)巡抚、当时亦未有以墓告滦江公者,人至于今议之,以为祠可建而墓不可封邪",是董祠建成于嘉靖三年的铁证。其地则在今西安城内的下马陵从此。此地被称作董子祠。下马险,城南六里处已存在一千六百余年之下马陵渐次被人遗忘。
赵廷瑞曾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扩建学宫之东城内下马陵,后人不知此前曾有王珝和喻茂坚建祠事,于是误认为今之董祠董墓是赵廷瑞首建,这与事实明显不符。
三 董仲舒墓所在地之争评议
主董仲舒墓在兴平之说,古已有之。据嘉庆《咸宁县志》卷14《陵墓志·江都相董仲舒墓》下所加按语:按下马陵,宋敏求《志》明言在县南六里,李好古《长安图》下马陵与胭脂、翡翠二坡俱在城外,是元以前无以下马陵在城中者。其说创于明人,后人因之,而城南之迹转晦。宋《志》又言长乐坊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曰虾蟆陵。长乐坊当今东郭门南地,是唐宋时已有两下马陵,而今所传下马陵尚不在此数。名贤冢墓谈故实者往往强为附合。观《寰宇记》,董仲舒墓在兴平,及《通许志》《渭南志》皆有仲舒墓可见。今城南之墓即不可考,明以来即令后裔于此守墓,且为立祠,相承已久,未可凿空旁求。故仍录旧文而附辨于此。犹文王陵实在长安,而宋以来皆祀于咸阳。圣贤祠祀非可臆改也。
此段有误。宋《志》所言长乐坊大冢亦曰下马陵者,就是胭脂坡处之董墓,如前所说之地处常乐坊内街之东,并非“唐宋时已有两下马陵”。
而力挺董墓在长安者也在在多有。张治道《下马陵辨》道:
又云董仲舒者终于家,墓不在长安。不知终于家者,终于茂陵之家,非广川之家也。《汉书》云仲舒家居,朝廷有大议,时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则仲舒家在茂陵明矣。若在广川之家,安有时使廷尉至广川问之之理耶?又曰家徙茂陵,亦不在长安,谓长安有墓者,非也。不知茂陵在兴平县,而葬在长安,亦何所疑!兴平去长安才一百五十里尔。如司马迁亦居茂陵而葬韩城,相去四百里,亦非耶?且汉时京宦罢官,朝廷敬重者,多徙居五陵,不令回籍。如周仁,徙阳陵;田千秋,齐人,徙长陵;魏相,定陶人,徙平陵;萧望之,东海人,尹翁卿,河东人,徙居杜陵:则其墓皆在长安。徙居京师,皆非死后徙也。则董仲舒徙在生前明矣,则其卒在长安又明矣。又曰人臣之墓而云天子下马,且称曰陵,皆说之不通者也。不思武帝好名好文之主,其素又重仲舒之为人,过其墓下马,又何所疑!下马事史志内明载,而非后人捏造之言。其称为陵,非朝廷称之,又非词臣文士称之,盖民间见朝廷敬重如此,又见当时冢墓高大壮丽,私相称呼,亦有此理。如今丙吉墓在城南,亦有称丙吉墓,亦有称丙吉陵,例亦如此,未为不通也。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0119/662.html



上一篇:百年教训不能忘:点赞2018年高考最好的一道历史
下一篇:武松打虎成英雄,但听了清朝皇帝们开挂打虎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