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自古就有,古代科举如何保证录取公平(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明代的“南北榜”与清代“分省定额” 南宋以后,蒙元入主中原,科举制时断时续,且对南宋原统治地区设置歧视性的南榜,取士名额极少。明朝建
二、明代的“南北榜”与清代“分省定额”
南宋以后,蒙元入主中原,科举制时断时续,且对南宋原统治地区设置歧视性的南榜,取士名额极少。明朝建立后,正式恢复了科举考试,南方士人在南宋时期积淀但在元朝郁积的文化素养终于得以发挥。北方则自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已经被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占据两百多年,文化教育事业落后。这导致了南人在考试中遥遥领先,独占胜场。为改变这种现象,南北方士人再度展开激烈的斗争。

(明 科举会试)
明初南北士人科考矛盾因洪武三十年会试而爆发。洪武三年规定了各省举人参加中央会试的名额,大致相差无几。但是中央会试择优而录,不作地域区分。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之后,满榜52人皆是南人,这引起了北方举子的强烈不满。因为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所以北方举子便怀疑是刘三吾偏袒,向皇帝上报。皇帝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命令彻查此事。朱元璋派了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前往复阅试卷。审查结束后,他们认为阅卷不存在徇私舞弊现象,结果还是维持原榜。但北方举人不服,再度上疏朱元璋,说审查组与主考官勾结,故意拿北人答的差的试卷来复审,欺骗皇帝。朱元璋听说后更加恼怒,处死和流放了本次会试所有考官和复查组成员。自己亲自殿试,改为录取北人55名,四川籍士人6名,南人无一录取。
细究此事,其实此案带着浓厚的政治意味。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此地处于淮河流域不南不北的地方。但在当时江南士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北方。且在元末群雄的混战中,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是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待文人优厚,深受江南文人爱戴。但最终群雄逐鹿以朱元璋获胜,江南许多文人对张政权仍表现留恋之情,朱始终对江南文人存有芥蒂之心。此次大案迎来机会,既可以打击原敌占区的南方士人,又可以笼络北方士人。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占领,且此时蒙元势力仍有残留,如果不在政策加以收买,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而一代硕儒刘三吾固然学问渊综广博,判卷标准也很客观。他仅是从卷面来定录取名单。而真正的政治家,录取名单不仅仅当做选拔人才的成绩排行表,也是政治操控杆。

朱元璋画像
到明仁宗洪熙年间,大学士杨士奇上奏了分设南北卷的折子,他认为“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皇帝认为北人做学问比不上南人,杨士奇说道“长才大器 ,俱出北方 ,南人虽有才华 ,多轻浮。”他认为南方人虽才华出众擅长于诗律辞藻,做事却浮躁沉不住气,在做官方面不如北人踏实能干。终于,在明宣宗,杨士奇任内阁首辅时,制度得以确立。主要内容为会试分设南北卷,举人试卷在糊名时作“南”、“北”、“中”标识。录取时,南人取55%,北人取35%,中人取10%。景泰年间,进一步明确了各区的地域。“南卷包括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为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和滁徐和三州。”自此明南北卷分设的制度确立。

明宣宗剧照
到晚明清初,西部边远落后地区无人中进士的现象又凸显出来。康熙51年,为进一步促进地区公平,扩大统治基础,废除了南北卷制度,实行对每一省区配额的做法。自此,分省定额的制度确立下来,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高老的录取模式。
文史君说:
自以考试为标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诞生起,公平公正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公平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一千年多年来,科举发展的经验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可能不是最公平,但是最普适的做法。当某种考试成为社会上升的渠道和阶层变动的捷径时,其涉及的不仅仅是选拔优秀人才,同时也要考虑地区发展的均衡,对整个社会群体的照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某种选拔制度被某个特权阶层垄断,阶层流动途径被阻断时,将面临整个社会其他阶层的怒火。垄断阶层、甚至整个政权最终也将走向颠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0414/677.html



上一篇:玉米里有烟酸,只是需要加点儿碱
下一篇:肉包书屋 篇十七:好望角系列丛书|一套简单易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