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角度论古代徽州政区稳定的原因(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经济因素 在古代农业社会,行政区域划分的根本目的是在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包括行政区划体制在内的每一次社

2.经济因素

在古代农业社会,行政区域划分的根本目的是在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包括行政区划体制在内的每一次社会大变革都伴随着新旧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而不同的政治势力是不同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也都要通过社会变革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政治地位。就政区产生以后整个人类社会的政区发展演变过程来看,政区的形态其实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徽州地区偏在江南,又四面环山,唐以前经济是很落后的,农业甚至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隋朝时候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徽州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到了明中叶以后,徽州的经济作物、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阶段。徽州地区出产的茶叶、木材、文房四宝等商品冠绝天下,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写道:“买茶之处,江南则宣、歙…凡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茶烝造,实卷摸中串之,惟建、剑则既烝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其名有龙凤……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6]罗愿《新安志》中也写道:“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7]除茶叶外,木材的贩卖也是徽州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徽州地区“山居十五”,到处是葱翠竹林。赵吉士说:“吾乡歉于田,而丰于山,宜桑不宜稼。……其山林木材,茗、栗、桐、漆之属,食利也无算。职方有采买而无岁贡,民深幸焉。”[8]由此可见,古代徽州地区树木之饶,徽州不但盛产名贵木材,而且沿江而下,运到浙江、江西去卖,以换回粮食。此外陶土和漆器也是徽州特产。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驰名中外,所谓“器成天下走”,但景德镇本身不产陶土,它所需要的陶土大部分出自徽州的婺源、祁门两县。此外徽州的“文房四宝”远近闻名。《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9]总之,明清以来徽州地区,依靠着便捷的水运交通,境内丰富的物产,毗邻中国最发达的江浙地区,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专属经济区,徽商也成为明清时期古代中国财力最为雄厚的商业团体之一,执掌中国商界之牛耳达数百年之久,古代徽州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宜,政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区的稳定,两者相辅相成。

3.文化因素

一个地区政区的相对稳定,是学术文化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兴废无常的政区和归属不定的地域通常难以形成独立的地域文化和群体趋同的文化心理。南宋朱熹在徽州开展的学术文化传播活动,使该地出现了以程朱理学为宗的统一的学术文化理念。正如明代人在《建德郑三俊重建东山书院序略》中所说:“新安号文献之邦,彬彬贤士,代不乏人。自考亭得夫子之教,倡道紫阳,数百年来,后进之士,津津守其遗教,无敢失坠。”[10]从南宋始,朱熹确立的朱子学在徽州的主流学术地位,一直延续了600多年未变。徽州地区学术昌盛,也使得徽州人特别重视教育,尊孔重儒。文风兴盛,康熙《休宁县志》称:“四方谓新安为东南邹鲁,休宁之学特盛。”[11]徽州其它诸县亦是如此。《婺源乡土志》记载:“婺人喜读书,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12]《绩溪县志.》也记载:“学校者,化民成俗之本也。州县立学。始自宋之庆历。而南渡后,徽为朱子阙里,彬彬多文学之士,其风埒于邹鲁。”[13]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徽州籍的进士数量都名列前茅,据统计,宋代徽州籍贯的进士有781人,明代有444人,清代有517人,清代徽州籍的状元有18人。由此可见,徽州地区教育之发达。学术上的延续性,文化上的认同感,构成了南宋以后徽州学术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脉络,徽州独特的地域学术体系,在徽州区域内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应用性。而这种影响力,也增强了徽州人自身的地域认同感。

小结

一个地区行政区划的稳定,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但行政区划的本质是实行较为理想的行政区划,达到统治阶级最佳的行政管理,保持政区稳定,生产发展,国家政权巩固,民族文化发达。所以,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性无可质疑,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严重制约国家与地方的政治活动与经济生活,甚至引发全国政治动乱,唐末藩镇割据就是行政区划错误划分的典型,合理的行政区划,能够保持中央对地方有效地管理,并且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的区位优势发展生产。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徽州地区的行政区划,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以自然因素为主,因为徽州地区行政区划,最早确定是在唐代,而唐代以前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山川形变原则为基础;唐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尤其明清以后,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行政区划主要是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明清以后由于徽州地区原有的行政区划适合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学术中心,考虑到经济、文化因素,徽州行政区划未作大的改变。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214/413.html



上一篇:从两百多年前的灌水猪肉看“国民性”
下一篇:论明清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对湟水流威市场 格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