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的农业,到王朝的建立,黄河是怎么成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民以食为天。随着人口的激增,粮食需求也急剧增长,这成为先民发展农业的原动力。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志,近几十年在全国范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口的激增,粮食需求也急剧增长,这成为先民发展农业的原动力。农业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志,近几十年在全国范围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很多地方就出现了农业。
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的发展
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还有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西藏的卡若文化等,都已经出现初具规模的农业体系。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与人类生产技术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而每个区域之间也形成了自己农业发展的特点。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黄河中下游农业区。
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最初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关中平原、中原地区等地。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而且有很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加之容易耕作的黄土层,很适合文明初期农业的发展。所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就成为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文化的代表。
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开始逐渐摆脱原始的耕种阶段。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工具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最早的诞生地,同时这里也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
二、中国早期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古代中国以函谷关为分界,将黄河地区大体分为关东与关西两个区域。传统的关东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洛盆地,而伊洛盆地的核心则是洛阳。
当时以洛阳为中心,将其周边分为河南(指伊洛盆地)、河东(指今天的山西东南部)与河内(指今天的焦作济源一带)。其地北至河北平原,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关中盆地,南可达荆襄之地。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磁山文化与河南裴李岗文化。
磁山文化发现了最早粟的遗存,从出土的农具与加工用具上也可以发现,当时的农业已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慢慢转向为了稳定的种植业,并且有驯化好的动物。裴李岗遗址还在今天河南的登封、巩义、新密等地发现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用具。这两个文化说明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时代,中国黄河下游地区,也就是华北平原的西端与太行山交接的地区,已经完全进入了农业社会。
时代稍晚的仰韶文化也都已经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与粮食储藏,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这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郑州与洛阳两地。
随后,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成为了早期夏文化主要的都城,而在今天河南登封、新密,以及山西夏县的东下冯等地也都发现了夏代的文化遗存。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推断,夏王朝主要活动范围北至今山西晋南(运城与临汾),南抵河南伊洛盆地,东至登封,西达崤山。
到了商代,华夏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技术也较夏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农业聚落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了剥离于农业之外的手工业、商业,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业城市。商代的疆域范围也较夏代有了很大的拓展,在盘庚迁殷之前,其疆域已经北至今河北邢台,东部疆域已经推至今河南郑州与商丘一线。
至殷商时,以安阳为核心的商文化进一步发展,殷商的农业生产比前商(盘庚迁殷之前)更加发达,农业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可以看出,商代的农业已经从原始的狩猎与畜牧业中完全分离出来。
在商代的卜辞中,与土地与农事有关的文字非常多,比如“田”字就较为常见。“田”在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多种不同的写法。“田”字周边都有一个“口”字,在“口”字中央有时会是“十”字形,或者是“井”字形。另外还有“畴”“疆”“囿”“圃”“畯”等与土地、农业有关的字都有多种不同的写法。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0/1017/358.html



上一篇:探秘真实的“街亭之战”
下一篇:书讯|两京与两京之间历史地理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