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桥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等级公路路网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 世界桥梁建设百年趋势图 路桥建设,价值工程 路桥工程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沿江省份经济快速

高等级公路路网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

世界桥梁建设百年趋势图

路桥建设,价值工程

路桥工程是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沿江省份经济快速增长,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超过全国45%的经济总量、涵养了40%以上的中国人口,一条横贯东中西、辐射南北方的经济增长带迅速崛起。在长江经济带生机勃勃的发展中,交通运输发挥了支撑作用,跨江桥梁功不可没!

另外,在改革开放之初,长江经济带的4500公里区域段面只有3座桥梁,现在已经建成216座,其中177座是公路桥梁。在长江下游江苏南京以下不到400公里的江段是黄金水道,已经架起了11座大跨径桥梁,从1999年到2016年的18年,跨江交通量平均每年增长12%,据统计,至2016年平均每天跨江交通量80万标准小车。在长江流域,这些桥梁对于苏南苏北的经济整合意义重大,2012年两节期间(元旦、春节)过江交通量达到了120万辆,相当于2000艘轮渡昼夜不停穿梭运输。

东部沿海大通道苏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通车后,将长三角、环渤海区域、珠三角三个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连通起来。南通和宁波由交通末端城市转变为沿海交通枢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技术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进入本世纪以来,工程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愈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亲历了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舟山连岛工程使舟山本岛与陆地连通,不但融入了长三角都市圈,还成为了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依据广东省《珠江口跨江通道统筹规划研究》成果,包括黄埔大桥及虎门大桥在内,珠江口自北向南共规划建设7条公路跨江通道、5条铁路跨江通道。

港珠澳大桥已经建成等待通车,虎门二桥预计2019可以通车。深中通道已经开工建设,这些跨海跨江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

历史经验,发展启示

从宏观的层面、国家的战略层面总结历史经验,可得出以下关键因素:

国家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以及整合国内外、产学研、老中青智力资源,建立起行业管理层与项目实施层的紧密协作关系。

践行实践论,正确处理自主与开放辨证关系。自主指导思想是基于“核心技术买不来”的历史经验,“实践出真知”“经验需要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维,是基于“中国人的事情还得依靠自己去完成”的基本认识。而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博采众长”的国际大环境中,并非“闭门造车”。在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身。

科研与工程结合,走“渐进式创新”之路。桥梁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于“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走“渐进式创新”之路。通过实践积累真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在“集成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原始创新”。坚持“科研支撑工程,工程反哺科研”的原则,强化科研与工程的结合,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发展路径,已经成为我国长大桥梁建设行之有效的基本发展经验。

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

总而言之,中国桥梁技术发展的40年,建设了一批国际一流的桥梁工程;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锻造了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在考察了建设中的苏通大桥后感慨道:“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和对自己的技术人员的信心,没有这种信心任何事都干不成。”

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也总结道:“改革开放打开了眼界,‘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把世界建桥强国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来,为我所用。通过整合‘国内外智力资源’,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桥梁技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中国公路桥梁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知道,技术上还有不足、短板和软肋。已建工程也面临着耐久性的严峻考验,运维管理的技术进步任重道远。这让我们想起了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19/499.html



上一篇:对内河航道水深测量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下一篇:深入民心汽车养护专家百适通周年有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