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蜀道历史地理及文化资源概述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剑门蜀道的地理概念 剑门蜀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全国罕见。它的起点陕西汉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

一、剑门蜀道的地理概念

剑门蜀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全国罕见。它的起点陕西汉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中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有天台山、黎坪、五龙洞3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洋县长青、朱鹮,佛坪等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湖、红寺湖、兴元湖、南沙河、午子山等多处知名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终点绵阳境内有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北川小寨子沟、猿王洞、千佛山,江油窦团山、李白故里,梓潼七曲山大庙、安县罗浮山温泉、平武仙海风景区、白马民俗风情、绵阳汉阙、西蜀子云亭等。

二、剑门蜀道的重要历史地理及文化资源

(一)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峰峦叠嶂的大剑山。大剑山峭壁连绵,横亘似城,至关口突然中断,两崖对峙,其势如门,故名“剑门”。因其“璧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素以“天下雄关”著称。剑门关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塞,古人有“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拌”的赞叹。剑门层峦叠嶂,古道迤逦,山水壮丽、风光宜人,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诗人墨客、达官显贵来此观瞻,历代名人王勃、卢照邻、李隆基、岑参、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陆游等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徐向前、郭沫若、张爱萍等也在剑门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二)翠云廊及剑阁古蜀道

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 多年前,就有了经剑阁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传说秦惠王伐蜀,制造了五头石牛,并派人在石牛屁股后边撒上金子,假装说这些金子是石牛屙出来的,于是“蜀人悦之,使请石牛,惠王许之”,就派五丁前往迎接石牛,因此,这条蜀道又称之为金牛道和石牛道,从那时候起,它就有了正式的名字,成为了四川至中原的官道。从它得名至今,也有2300 多年的历史了。

三国蜀汉时,为了解决当时由汉中到成都的军事运输,为百姓通行提供方便,诸葛亮主持开辟栈道,在较为平坦的山地铺上木头,修成了土栈,在陡峭的崖壁上凿孔,插进木梁,上铺木板,修成了石栈。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剑州知州李璧组织百姓对这条官道再次进行培修,进一步拓宽道路,并在路面铺上石板,形成以剑阁为中心,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宽三至六米,能容五马并行,长达300 余里的古代“高速公路”。清康熙年间,官府组织百姓在道路两旁开沟挖渠,以防雨水冲刷路面,在弯道和有悬崖的地方垒上石墙,以防马匹和行人跌到崖下,通过这次整治,这条道路变得更为畅通。

以剑阁老城普安镇为中心,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约300 余里的古道两旁,至今仍耸立着9233 株参天古柏,这些古柏虬枝苍劲,遮天蔽日,宛如绿色苍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一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绿色长廊,清剑州知州乔钵为其命名为翠云廊。

(三)觉苑寺及壁画

觉苑寺位于剑阁县武连镇,为唐代始建、明代重建,总建筑面积2000 余平方米,存有珍贵文物唐代石灯台及陆游诗碑。古寺三重殿宇,坐东向西,气势磅礴庄严。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贴金塑像及其二十一诸天木雕栩栩如生,保存完好,尤其是大雄宝殿四壁上完整保留着的14铺、200 余幅佛传壁画更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壁画从释迦牟尼母亲摩耶夫人夜梦能仁菩萨化乘白象来就母胎到释迦牟尼涅槃,以壁画的形式记载了释迦牟尼的一生,其构图精巧,画技高超,实属罕见。

(四)普安古城

剑阁普安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建制已经1500 余年,曾为州、郡、府、县、专署等治所,古城内的钟鼓楼古建筑群、明代古城墙、红军十大政纲石刻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位于古城东边的鹤鸣山为古代名山,山上有著名的唐代三绝,一是凿于唐大中十一年的摩岩道教石刻造像群,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在国内外都属罕见。二是建于山顶的重阳亭,该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九月,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撰文并刻碑。三是《大唐中兴颂》摩崖碑。由唐代著名诗人元结撰文,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该碑文原刻在湖南祁阳浯溪石崖上,于宋南宁绍熙年间由隆庆府通判吴旰翻刻于剑阁鹤鸣山,湖南原刻已毁,而鹤鸣山碑刻至今完整,是国内尚存的唯一的颜真卿书法石刻。

(五)昭化古城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408/520.html



上一篇:历史地理基本知识讲座二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
下一篇:关于使鹿鄂温克族生态移民与文化变迁的综述研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