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究(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 结合历史故事深化思想教育 “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党的十八大以

五、 结合历史故事深化思想教育

“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培养初中生品德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经典历史故事,充分挖掘分散在历史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而引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够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同时,也能够深化思想教育,让学生有更为深刻地理解与感悟。比如,在讲解“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来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寻找教材中包含的两个历史故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讲述,选出一位讲述最为精彩的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历史故事讨论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与品质?”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补充与思考,这样既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能够对历史教材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在讲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创作“我随张骞出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在写故事过程中加以思考与想象“在西域中可能会遇到何种困难?你们可以完成使命吗?”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加以回顾,同时,也能够意识到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再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数典忘祖”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春秋时期的史实有更多地了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课内历史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师生之间共同构建轻松、和谐的历史课堂。

六、 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不要只注重讲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活动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也没有设定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教学环节,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由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转变历史教学模式与理念,为学生设定专门的历史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究,提高学生参与问题思考的自主性与自信心,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盛唐气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首先,结合本堂课的历史学习目标,教师科学、合理为学生划分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模式来整理历史材料,同时,教师为学生设定几个问题:如何看待武则天这位人物?你对于唐朝有怎样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简要了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那么武则天提倡的“贞观遗风”与唐宪宗后期的“安史之乱”是如何发展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搜集历史材料,并且展开交流与沟通,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回答问题,分享小组获得的探究成果,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鼓励与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

七、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进度来设定历史教学方案,调动起学生参与历史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师生之间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同时,教师需要设定多元化的历史教学活动,把历史知识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探究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从中真正有所感悟与收获,为之后的历史知识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1]柳彬霞.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谈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才智,2019(27):85.

[2]陈文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9(22):43-44.

[3]陈永燕.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32.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726/578.html



上一篇: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下一篇:北宋皇陵的等级制度分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