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书评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简介1.1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齐鲁

1 简介 1.1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最欣赏的弟子。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新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1.2 主要内容。《治史三书》主要分为三部分,《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在《治史经验谈》中,作者谈到了治史的原则、方法和目标。 “在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 在《治史问答》中,作者主要讲自己与历史的渊源,解决了一些人对于历史学的疑惑。作者还提了一些史学大家的品质。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家中,严耕望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钱穆和吕思勉四位先生,认为他们是现代史学“四大家”。就立身处世言,作者深爱陈寅恪先生“纯净学术人的风格,而强毅独立,不为名位诱,不为威武屈”。 2 严耕望的学识 在《治史三书》的三部分中,每部分都各具特色。《治史经验谈》给初学者提供了经验;《治史问答》介绍自己与历史的渊源;《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介绍了钱穆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下面从《治史三书》各部分的史料、严谨和史德来简单的介绍严耕望的学识。 2.1 《治史三书》的史料。史料虽然晦涩难懂,但作者却用生动形象,质朴流畅的语言给我们一一解释了这些史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让我们真正明白治史的原则和方法。 (1)大量的史料。严耕望在《治史经验谈》中,运用了大量史料,以此来作为例子,用通俗的话来述说了自己的治史经验。 仅在原则性的基本方法和几条具体规律中,严耕望就用了三十几条史料。尤其是作者引用庄季裕《鸡肋编》的这条史料,有一个日本学者看到这条史料后,就认为北宋开封府一般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燃料是石炭(煤),这是一次燃料革命。作者却用了八条史料来反驳这种观点,认为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为主,至少薪柴与石炭参半。作者用这条史料,说明我们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的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这样只相等于“抽样调查”,得不到自己最终想要的那个结果。 (2)史料的运用方法。严耕望认为 :“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新的史料当然可贵,但是却很稀有。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新史料的寻找上,不如花点时间把已有的史料“嚼烂、吃透”。俗话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相同的史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就旧史料推陈出新,这样就不愁没有新史料可以利用。 严耕望还认为 :“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浩瀚史料中的一小部分。一般人看史料只找与自己有关的东西,一旦发现,自己还没看懂,便直接下结论,这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容易误解原文的意思,甚至可能出现与原文南辕北辙的情况。 2.2 《治史三书》的严谨 (1)用语的严谨。《治史三书》中的语言虽然通俗,却很严谨。严耕望认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写专门论著时要勤于检书,凡说一句话,没有把握,就得去查,不可信口开河”。正如胡适所认为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岑仲勉在《中外史地考证·前言》中,认为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设置驿传,而严耕望却用了五条史料来证明,其实唐代在玉门以西早已设置驿传,而且史料极多。但岑仲勉没有说否定话,作者认为 :岑先生说“未见驿传之记载”,比说“没有驿传之记载”又好得多。此处,严先生的“咬文嚼字”,恰恰体现了他严谨的态度。 (2)内容的严谨。严耕望认为,在写通论性质的文字时,要谨慎,不能太随便,也不能随意的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可能会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注释,以此来说明自己不是一家之言。作者认为“无孔不入,有缝必弥”,作者对史料的搜集已经到了“涸泽而渔”的境界,本着对史学负责的态度,不能有一定点的纰漏,不能让别人有一丁点的攻击之处。 2.3 《治史三书》的史德。胡适认为在学术工作中要有“勤”、“谨”、“和”、“缓”四字诀,严耕望认为还应该加上“恒”、“定”、“毅”、“勇”四字。就治学而言,一定要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抄录、勤于写作,严耕望认为“恒”比“勤”更重要。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者从十二三岁开始迄今,几乎没有一天离开书本,而且一心一意的做学术工作,不参加任何活动。持之以恒的做学问,踏踏实实的做人。 严耕望认为,做历史不要主观推测,这样容易陷入“死胡同”,把自己绕进去。没有掌握丰富的史料,就千万不要乱下结论。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样“辛勤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不易推翻的定论”。 3 《治史三书》的评价 严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钱穆,而余英时认为严耕望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吕思勉。他在史学上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志田认为,严耕望的《治史三书》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认为,《治史三书》这本书,切实而周到;《历史研究》副主编李洪岩认为,严耕望的《治史三书》,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 我们认为《治史三书》体现了严耕望的学识,不仅是因为作者引用大量史料,还是因为作者用语通俗易懂,质朴流畅,内容充实严谨,更是因为严耕望“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让后人叹为观止。 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不仅教给我们做学问的方法,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要踏踏实实,就像“人”字一样,永远向上而又双脚踏地。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112/388.html



上一篇:互联网境域下“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改进—
下一篇:高校公选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课程建设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