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形成的历史地理与语言(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湖南位于东经109o-114o,北纬25o-30o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列的罗霄山脉、雪峰山脉、武陵山脉,使湖南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U字型地理形态。如果我们把由山脉

湖南位于东经109o-114o,北纬25o-30o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列的罗霄山脉、雪峰山脉、武陵山脉,使湖南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U字型地理形态。如果我们把由山脉框定的这个空间看作是“死亡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6]区域的话,那么,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走向的湘江、资江、沅江、澧江,以及八百里洞庭湖构建的“三山四水一湖”地理形态却将湖南与外界联系起来。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才使湖南的早期文化更多地受到楚文化的影响,直到唐宋以后,由于内河航运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支流的航运进一步完善,加强了湘、资、沅、澧各流域与外界的交流,开始广泛吸纳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多种要素,因而加速推进了湖湘文化的完善,同时也使湖湘音乐文化具有了多元一体的艺术样式。

俯瞰湖湘大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赋予了湖湘特殊的文化意义,也为湖南大筒音乐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依据湖湘“U”字形自然地貌,以岳阳、常德为代表的湘北派地处四通湘、资、沅、澧的洞庭湖流域,是早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受赣、川、鄂、陕等外围文化影响较早;而地处腹中的湘中派以长沙为中心,流布面积较广,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其流寓文化影响次之;以衡州、邵阳、零陵为代表的湘南派地处“三山”周围,交通相对闭塞,故受川、鄂、陕等文化影响较晚,而与湘中、两广、黔桂等邻省的交流更为频繁。所以“三派六支”大筒音乐在流布过程中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正如陈秀容所说:“地球表面地理现象的分布随着区域不同而变化。每一个区域内部的各个地理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它要素发生变化。”[7]

三、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形成的语言基础

“每一种方言都有它特定的流传、使用范围,这范围就成为相应的方言区”[8]关于湖南方言区的划分,周振鹤和游汝杰曾有过实证性的深入研究。二位先生“参照数学上的集群方法,设计了一套新的分区方法。简单说来,这个方法就是先比较75个县之间方言特征的接近程度(即任意两县方言特征相同项目的多寡),而后按接近程度来初步分区,最后再根据两个参考项来进行局部调整:一是较重要的语音特征;二是历史人文地理因素。”[9]正是依据这两个参考项,周振鹤和游汝杰将湖南方言划分为沅澧二水流域的西南官话片;湘资流域下游的湘语北片;湘资流域上游的湘语南片;湘赣交界地带的赣客语片和南部山区的混杂方言等五个片区,这为我们探寻湖南大筒“三派六支”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依照周、游二先生对湖南方言区域的划分,参照《湖南戏曲音乐集成》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证实上述“三派六支”在语言学上的合理性与区别(见表1:湖南花鼓戏三大流派六小支派语言声调比较表④)。

表1 :“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语言声调比较表流派支派调类湘南派 湘北派 湘中派岳阳 常德 长沙 衡州 邵阳 零陵阴平阳平调值3 3调值3 3调 值5 5 5 55 1 3(沅)/23(澧)11 1 5(沅)/44(澧)14 13字例妈麻 马骂 抹11字例妈麻 马骂 抹调值字 例妈 麻 马骂骂抹33 53 214 41 24 13 11 41 55 11 14 31 25 2字 例夫 胡 虎富父福13字例妈麻 马骂 抹23调值5上声去 阴声 阳入声54 14调值4 4 55 11字例妈麻 马骂 抹

从上述“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语言声调比较表”中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为区分湘北、湘中、湘南三大流派的湖南大筒音乐风格的形成提供了依据,二为区别岳阳、常德、长沙、衡州、邵阳、零陵六个支派的不同提供了一定佐证。

首先,湘中派的流传区域主要属于湘语区北片,其主要特点是以六个调类为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在长期的流布过程中,由于唱词的语调、语气、语势的关系,演唱中颤音和滑音的运用,特别是有民间乐器大筒伴奏后,使本地区羽调式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它已成为这种被学术界称为‘湘中特性音调’形成的要素之一。”[10]如长沙话本身带有“湘羽五声调式”特点。如低音la、中音do(倾向于低音la和中音mi)、re(倾向于中音mi)、mi、sol(倾向于中音mi和la)、la,由此可见,湘中片的大筒音乐是以低音la、中音mi、la的五四度框架为主;其次,湘北派的流传区域是以湘语区为基础,同时受西南官话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以五个调类为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音乐大多以羽调式和宫调式为主,辅助于徵调式,其旋律起伏较小,旋律框架构成是以中音sol、高音do、中音sol、mi、do为中心的徵色彩类宫调式或以低音la、中音do、re、mi、sol、la构成的羽色彩类羽调式的两种曲调。再次,湘南派的流传区是以湘语区南片为基础,兼受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去声字不分阴阳,入声字归入阴平[11],形成了五个或六个语音调类并存的现象。羽色彩类调式和徵色彩类调式均被使用。其中羽色彩类调式的旋律框架多为低音la、中音do、mi、sol的三度上、下跳进,re少用或只作经过音;徵色彩类调式的旋律和羽色彩类调式基本相同,即低音la、中音do、mi、sol的三度相间旋法,la音具有强烈的支撑调式作用。但徵色彩类调式更多使用的音阶为低音sol、la、中音do、mi、sol,与羽色彩类调式所不同的是,徵色彩类调式中的re音往往起支撑调式的作用。除此之外,因受语言字调的影响或艺术表现需要,六度、七度大跳音程在旋律中也经常见到,有的甚至可宽达八度以上,因而构成曲调高亢激越、山野风格浓厚的音乐风格。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06/479.html



上一篇:岭南画派崇山峻岭之南的时代之光
下一篇:高校公选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课程建设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