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形成的历史地理与语言(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一是从历史沿革方面,以湖南大筒音乐的研究为切入点可深入探寻湖湘文化背后的历史溯源、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二是从自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一是从历史沿革方面,以湖南大筒音乐的研究为切入点可深入探寻湖湘文化背后的历史溯源、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二是从自然环境方面入手,说明“湖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透过地脉关系可探索大筒音乐发展的动态特征,并为寻找大筒的归属地提供一定线索;三是从方言语音方面加以区分,强化日益模糊的区域性差异,并为湖南大筒音乐的“三派六支”辨识提供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艺术史家往往“以时间和历史的角度解读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研究方法,确实能够清晰灵活地梳理和包容艺术和社会中复杂的相互关系。”[12]而民族音乐学家更偏重于“对人类音乐的整体研究,包括音乐本身和音乐与外围关系的研究。”[13]美国人类学家费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在考察了北南美洲多人种地区的文化艺术时提出了“按文化区域的划分来认识、理解相关民族音乐”[14]的方法,为历时的区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因而突破了美国地理学家苏贾( Edward·W·Soja)所说的“遮挡我们视线以至辨识不清诸种结果的是空间而不是时间”[15]的问题。这也正是近年来艺术史学界为什么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艺术种类的区域性上加以研究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并以湖南大筒音乐“三派六支”的空间分布为线索,突破以往“刻板冰冷”的历史描述方式,在注重空间叙事的基础上,阐释湖南大筒音乐艺术是如何利用空间凝结的文化养分,建立起更具说服力的区域音乐研究方法。

注释:

①汉族地区流传的胡琴类乐器大抵上就可分为三种:一是以木质琴筒或椰壳琴筒蒙板面的板胡类胡琴,这类胡琴主要流布于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二是以木质琴筒蒙皮面的滩簧类胡琴(20世纪初刘天华即将这类胡琴进行改良成为现今的专业二胡),这类胡琴主要流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三是以竹质琴筒蒙皮面的大筒类胡琴(琴筒比京胡琴筒大。这类胡琴种类繁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这类胡琴主要流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笔者注。

②“三派六支”是笔者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先后采访大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天福以及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魏传宝、戴伟,岳阳市花鼓剧团邓卫元、邓建生,岳阳市文物处陈湘源,岳阳市博物馆谭建武等老师时的口述整理而成——笔者注。

③谭其骧.长水粹编·湖南人由来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原文:“一曰: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二曰:江西人之来移湖南也,大都以稼穑耕垦;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人之来移湖南也,大都以为官作宦,以经商服贾。而长沙都会之地,五方杂处,尤多江、浙、皖长江下流之人。三曰: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而湖南南北部之分,以湘阴、平江作之界。四曰:湖南人来自历古,五代、两宋、元、明居其什九;元、明又居此诸代之什九;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又居元、明之什九。五曰:五代以前,湖南人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湖南人多来自东方。南宋以前,移民之祖籍单纯,几尽是江西人;南宋以后,移民之祖籍渐臻繁杂,始多苏、豫、闽、皖之人。清代以前,江西移民与其他外省移民相较,其他外省相差悬如;至清代面湖北、福建之人,有崛起而与江西并驾齐驱之势。清代以前,本省移民与外省移民相较,本省移民地位甚低;至清代而本省移民之地位,有崛起而超越于外省移民之上之势。”

④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岳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2033页),常德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2122页),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1809页),衡州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2192页),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2295页),零陵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语言声调表.第2407页)[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

大筒亦属中国三类弓弦乐器①之一种,它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的湘、川、赣、贵、粤(粤北)、桂、陕(陕南)等地。在湖南,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外,大筒几乎分布所有的汉族集聚区。正是它分布的广泛性,所以各地方才有了不同的称呼,如岳阳称其为“翁琴”或“翁胡”,衡州称之为“竹筒子”或 “二琴”,长沙亦有“胖胖筒”之称。但目前大多数的业界人士都称其为“湖南大筒”或“花鼓大筒”,而由湖南大筒演奏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作“湖南大筒音乐”。依据湖南大筒音乐的流传地域和风格特点,它大致被划分为湘北、湘中、湘南三大流派。其中湘北派主要分布在岳阳(包括临湘、益阳)和常德一带;湘中派以长沙为中心(包括浏阳、湘潭以及株洲北部地区);湘南派主要分布在衡州(包括衡阳、祁阳)、邵阳、零陵一带。有学者将上述这种分布概括称为“三派六支”②。事实上,形成这种“三派六支”的区域分布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06/479.html



上一篇:岭南画派崇山峻岭之南的时代之光
下一篇:高校公选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课程建设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