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翔的文学创作(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南方的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是南翔南方写作的继续,出版此书时,南翔已经调入深圳大学,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南翔没有再写“海南的故

《南方的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是南翔南方写作的继续,出版此书时,南翔已经调入深圳大学,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南翔没有再写“海南的故事”,开始写“深圳的故事”。之所以说《南方的爱》是“南方写作”的继续,一方面是指题材——经济特区;另一方面是指抒情主人公“海南女人”变成了“深圳女人”,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主人公的漂泊无依之感。颦颦说:“深圳的女人,腰缠万贯,在情感上却常常是荒芜的,痛彻肺腑的。”⑤这恰恰也是“海南的大陆女人”面对海南时所喟叹的,不同之处在于,《南方的爱》中的“疏离感”少了,主人公真正扎根在了特区,尽管伤痕累累,也不会离去,更不会漂泊无依,这显然和南翔在深圳定居有一定的关系。《南方的爱》中的德宝,最终在深圳创业成功,并找到情感的归宿,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对深圳的肯定。雷达在评论该小说时认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南翔找到了自己:“叙述的风格、情趣、调子、语言,全是那么和谐自然。我怀疑小说中德宝的那句话:‘我必须去南方,我喜欢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的地方’,是作家南翔的夫子自道。”⑥

2001 年,南翔又开拓了新的写作空间,他由“南方写作”进入了“学院系列”,出版了《大学轶事》一书,收入《博士点》《硕士点》《本科生》《专科生》《成人班》《校长们》等六部中篇小说。南翔曾在《大学何为?》一文中,谈到过当前大学的现状。“当权力、官本位、长官意志、论资排辈、阿谀奉承充斥着中高等学府的时候,当教授既消弭了思想个性又消弭了情感个性,为了修电换房晋升职称而向从水电工到某处长皆磕头作揖的时候……还能侈谈什么科学,什么人文精神,什么终极关怀呢!”⑦南翔是大学教授,1982 年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高校任教,面对高等教育的“沦陷”,大学精神的“缺失”,他如鲠在喉,有话要说,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博士点》中郝建设博士在留校从教和官场任职的“纠结”、《硕士点》中赵代达教授在编辑《学养》时面对论文发表与领导人情的“尴尬”、《本科生》中杨晓河在毕业实习与社会现实产生巨大反差时的“疯癫”、《专科生》中谢小辉在学业压力与爱情追寻中的“波折”、《成人班》中刘毓海在学历上当和感情受骗中的“陨落”、《校长们》中柯孝兵副校长在举报信和人际交往下的“忐忑”,熔铸成“大学轶事”,成为当前大学的一种真实映照。南翔后来还写了一篇《博士后》,作为对《大学轶事》的有益补充。在这几篇关于大学的“轶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博士后》,也许是因为它在把握当下的同时,不忘历史的“阴影”,是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吧。

说到这里,刚好可以谈一谈南翔的历史写作。南翔曾在小说集《绿皮车》的自序中根据自己的职业及人生半径为出发点,将自己的创作题材总结为“铁路、大学、历史、城市”四个方面。后来,他进一步提炼为三个维度:“文革”/历史、环保/生态、底层/弱势。南翔于2007 年推出自己的中篇小说集《前尘:民国遗事》,后来又接连出版了《1975 年秋天的那片枫叶》(海天出版社2012 年1 月版)、《抄家》(花城出版社2015 年9 月版)。“民国”和“文革”是南翔历史写作的两个支点。描写民国故事的小说主要有《方家三侍女》《红颜》《失落的蟠龙重宝》《亮丽两流星》《陷落》《偶然遭遇》《1937 年12 月的南京》《前尘》,以《失落的蟠龙重宝》为最为知名。描写“文革”故事的小说主要有《特工》《甜蜜的盯梢》《我的一个日本徒儿》《抄家》《无法告别的父亲》《1975 年秋天的那片枫叶》《伯父的遗愿》《老兵》《来自保密单位的女生》《1978 年发现的借条》,以《抄家》《老兵》为代表。当然民国故事和“文革”故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某些小说里面既有民国的故事又有“文革”的故事,比如《老兵》。

尽管很多人都特别推崇《前尘》的“气韵”和“性情”,但我个人更偏爱《失落的蟠龙重宝》,认为它是南翔民国叙事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没有《方家三侍女》那样“讨巧”,也没有《亮丽两流星》 那样“风情”,更没有《1937 年12 月的南京》那样“厚重”,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传奇性”;正是这种传奇,如同一幅民国的风俗画,缓缓打开,浸出了人生的分量。万鹤鸣、周佑安、凤梧三位好友的人生交割、友情的得失,在失落的蟠龙重宝面前,显得哀婉而低徊。不可逆转的命运、不可更改的人生,更是显出灰色的底调,一碰就破。民国遗事,让人喟然。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9.html



上一篇:重返历史的河流浅析北上的叙事艺术
下一篇:重拾自我追寻自由所罗门之歌中的姓名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