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翔的文学创作(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同样是历史写作,相较于民国叙事,南翔的“文革”叙事更受批评家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只有李云龙的《“灯关了,耳朵还一直亮着”》一篇论文是谈南

同样是历史写作,相较于民国叙事,南翔的“文革”叙事更受批评家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只有李云龙的《“灯关了,耳朵还一直亮着”》一篇论文是谈南翔的《前尘·民国遗事》,但有五篇论文分析小说集《抄家》,分别是陈南先的《一面折射“文革”历史的镜子——南翔小说集〈抄家〉阅读札记》、赵丹的《〈抄家〉:精神的高地与沉重的反思》、朱永富的《论南翔小说的历史叙述学——以小说集〈抄家〉为中心》、欧阳德彬的《荒谬时代黑暗的秘密——南翔中短篇小说集〈抄家〉初探》、段崇轩的《揭开一代人的历史烙印——评南翔的小说创作》。朱永富从“历史叙述学”的角度来解读《抄家》,提出南翔在该小说集中设置的“过去”“过去的过去”“现在”三重时间,既是一种“历史的断裂”,同时也是“接通历史的路程”,具体到人物身上,就体现出“幸运”“饱学”“重情重义”三种重要的区别性特征。朱永富进一步将 《抄家》归入“新历史小说”,颇有新意。

南翔在小说集《抄家》的序言中,曾经谈到过写作“文革”系列小说的动机。当研究知青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不知道“四人帮”是谁时,这让南翔“目瞪口呆”,现实生活的“警醒与召唤”让他投入到对“文革”历史的写作中,这不仅仅是揭开一代人的历史烙印,更重要的是反思历史、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的中国。“没有真诚的忏悔与深刻的批判,我们走不到现代化”⑧。在《抄家》这一中篇小说中,方家驹老师主动邀请自己的学生来“抄家”,目的是为了能够稍微体面些。抄家中,学生阿散、大伟、燕子虽然将方家驹叫成方老驹,但毕竟没有对他动武。而且方家驹还恰当地行使了教师的职责——给这些参与抄家的学生“补课”,告诉他们吉普赛人的称谓之别、黄金的不同用途、印度密教的男女双修,等等。历史的荒谬与小说的反讽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 《老兵》中,铁路装卸工平振飞是国民党老兵,曾参加过抗日战役,也曾是赴缅甸远征军中的一员,他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引起了“我”的好感,他的爱情遭遇又让“我”遗憾不已。小说采取了两条线索交叉进行的方式,一条是“我”和老兵的交往,另一条是“我”和小燕、常思远创办《原上草》诗刊。诗刊上引用叶芝《伟大的日子》里的诗句成为“反革命”的证据。“我”被抓起来审讯。为了救“我”,老兵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并消失不见。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和《老兵》中,南翔在结尾处都写到了“现在”。《抄家》中,一个美籍华人于2012 年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抄家的现场。《老兵》中,“我”与常思远在深圳相会。“现在”将“历史”照亮,“未来”在“历史”中闪光。南翔的“文革”叙事,表面上写历史,实际上写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历史,走向未来。

南翔的“求变”还体现在另外一个题材上:生态。生态文学自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潮流也来到了中国。中国生态文学的书写也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个重要主题。南翔的生态小说数量不少,比如《哭泣的白鹳》《来自伊尼的告白》《消失的养蜂人》,描写了物种的衰减、环境的恶化,但和其他小说家比起来,南翔的生态小说大多和底层人的挣扎结合起来,写底层人的努力与渴望,这种渴望在生态的恶化下,更显得生之艰难,因此,也更能打动人。比如《铁壳船》 《沉默的袁江》《老桂家的鱼》。南翔在其学术研究著作《当代文学创作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年12 月版)中,曾经分析过“艺术的张力”问题。“小说的艺术张力如盐入水,感受其味而难见其形。一般来说,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叙事的饱满,情节的推动力以及人物关系的弹性原则”⑨。南翔的生态写作,我认为是其提出的艺术张力的完美阐释。就拿《沉默的袁江》来说这部收在小说集《女人的葵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4 月版)的中篇,将袁江的污染、商人的势利、官场的权谋、维权的无奈、百姓的愚昧、小人物的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完有一种悲愤,一种压抑,更有一种绝望。沉默的袁江、断流的河水,见证了欲望的汹涌、精神的沦陷。

除了上面提到的铁路题材、南方书写、历史叙事、生态与底层写作之外,近几年来,南翔又开拓了书写新空间,这就是境外题材写作。比如《东半球·西半球》是写温哥华与深圳的故事。《洛杉矶的蓝花楹》(《北京文学》2018 年第6 期)是关于移民洛杉矶的情感纠葛。我惊叹于南翔对境外生活的熟稔与洞见,在《东半球·西半球》中,南翔通过“报刊约稿”的形式,插入了主人公邱彬彬对加拿大温哥华的专论,有谈温哥华华人的生活,有谈温哥华的教育与生态问题,还有谈温哥华的纳税人制度和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如此细致、真实的域外生活在《洛杉矶的蓝花楹》中也有体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人的情感问题、文化的碰撞问题,都颇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9.html



上一篇:重返历史的河流浅析北上的叙事艺术
下一篇:重拾自我追寻自由所罗门之歌中的姓名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