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与西安(5)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本雅明看来,“寓言在思想之中一如废墟在物体之中。”寓言不仅要说出人类生活的普遍本质,而且要在自然、最堕落的官能性质上说出个人的自传式的

在本雅明看来,“寓言在思想之中一如废墟在物体之中。”寓言不仅要说出人类生活的普遍本质,而且要在自然、最堕落的官能性质上说出个人的自传式的历史性。⑨一位作家之所以能够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是因为寓言能够直接展示出现代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图景。这个时候,我们会想起贾平凹,想起他1972年走入西北大学,来到城市西安,见到辉煌气派的钟楼时,那种乡下人进城的战战兢兢。当他在西安这座城里生活了20年,声名雀起,并受到城市文化的晕染,读古书、练书法、弹古琴、吟诗作画,和朋友们夜游古长城,成立“长安古乐社”时,说出“我爱这座城。我生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可以说已经将生活、生命缠绕于这座城中,然而,当他发现这座城忽然间凋敝、城市记忆也骤然焚毁时,内心难免存有哀伤。他在《废都》中为我们记述那么多的西安地理,考证出如此多的历史故事,其实也是想以史料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90年代的历史记忆中。

从中篇小说《废都》到长篇小说《废都》,它们共同的主题是怀恋,从怀恋土城到怀恋古都,重心都是“废都意识”,是世纪末人们的一段心迹。对贾平凹影响颇深的沈从文曾困惑于“生命真正意义是什么?是节制还是奔放?是矜持还是疯狂?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实?”这样的困惑同样出现在《废都》中,出现在庄之蝶的分裂和冲撞中,是顺应社会还是堕落了的迷惘中。当更多地人批判庄之蝶的颓废堕落、放浪形骸,却忽略了作品背后隐伏的哀痛和对生命本真意义的寻找。“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说西安这座城呢?”⑩当《废都》中的庄之蝶将汉砖、唐俑拣回家,去推土机旁留恋旧建筑时,他已经意识到这些城市记忆将永久失去,他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在这个意义上,《废都》更像是一个历史寓言,从地理意义上来说,西部的落后、发展缓慢,西安作为历史古都的辉煌不再,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旧城改造,废都中的人们在现代思维下也和传统逐渐决裂,它所弥漫的埙声,总是一曲古老建筑和历史文化共同失守的挽歌。《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被发现这是“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相比较,我们怎么能忽略《废都》对90年代初期城市日常生活本真状态的描写,书中的通货膨胀、流行时尚、节日宴请、婚丧嫁娶,那不断被城市化进程推倒的古老建筑、历史记忆,那不断涌进的现代思维、被挤压的传统意识,不也是作为小说家对于城市生活的忠实记录吗?从时代意义上,在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中,虽有“转型,转型,多少罪恶假汝之名”的声讨,但我们无法回避随着市场经济兴起、话语转轨、纪念碑的倒塌、意识形态的重建所带来的乱象丛生。伴随其间的是政治社会已悄然解构为市民社会,全球化已横扫每一个角落,在作品刻意收集的西安城市地理、古今人物,细致描摹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背后,更是有着形而上的思考与追问,有着既传统又现代的有意建构,而贾平凹作为废都文化守望者,将这段历史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注释:

①庐阳:《贾平凹怎么啦——被删的6986字背后》,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8页。

②陈传才,周忠厚:《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与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③⑩贾平凹:《西安这座城》,见《四十岁说》,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第125页。

④贾平凹:《废都》,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5页。

⑤(美)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⑥⑨(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页,第26页。

⑦贾平凹:《老西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1/515.html



上一篇:北方作家编辑部约稿
下一篇: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以武汉和孝感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