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书刊中的北京记述释要(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史地类著作穿插图片、绘画作品很是常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有109幅照片和50种绘画作品,《老北京探故》也插入了许多城市平面图和版画。朱丽叶·

史地类著作穿插图片、绘画作品很是常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有109幅照片和50种绘画作品,《老北京探故》也插入了许多城市平面图和版画。朱丽叶·布莱顿的《北京》也附有许多照片。在北京大学有五年教龄的英国人燕瑞博著有《北京生活见闻》,用了100多幅照片记录北京的各种中低层生活。在赫伯特·怀特的介绍类著作《美丽的北京》(Peking the Beautiful,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也有大量的旅游照片。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的作品。其于1933~1946年间住在南长街,拍下大量照片,直到1946年内战爆发才离开。莫里逊著有《老北京的摄影师》(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198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名为《洋镜头中的老北京》,同时还用作美国作家乔治·凯提斯《丰腴时代:北京1933~1940》(The Years That Were Fat ,Peking,1933~1940)中的插图。

三、日本人的北京游记

日本人的北京游记属于一大类。大正年间,从日本前往中国大陆的旅行线被固定下来。1919年开始,日本铁道院以原来的英文东亚指南书为基础,出版日文《朝鲜、满洲、中国指南》。当时日本政府还发售了“日中周游券”,并规定了两种中国游历线路,日本文人游历中国遂成风尚。芥川龙之介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抵华,从3月到7月,在游历上海、杭州、汉口、洛阳等地后来到北京,住在八宝楼胡同的《每日新闻》北京分社。他穿着中式服装,一个月流连于雍和宫、什刹海、琉璃厂、北海、天坛、万寿山、白云观等地。回国后,他按照在中国访问城市的顺序撰写旅行记,分别为《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发表在《大阪每日》(1921年8~9月,1922年1~2月)、《女性》(1924 年9月)上,其中的北京游历部分名曰《北京日记抄》,发表在1925年6月的《改造》杂志上,并在1925年11月结集为《支那游记》在改造社出版。由于芥川龙之介的北京行程相对较晚,其游记中的北京记述也是最后的文字;更因为身体原因,其北京记述只用两天时间完成,故而相对简略,而且多是采访的记录。但考虑到其对倒数第二站天津的记述根本没有,或者只有明信片上的简略文字,因此北京记述的文字还算是多的。次年5月,中国学者夏丏尊写下《芥川龙之介氏的中国观》,介绍他在中国的游历,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7卷第4号。1927年,夏丏尊还将《支那游记》收录在《芥川龙之介集》中,由开明书店出版。另一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曾手持铁道院的“导游书”,1918年经由朝鲜来北京,曾发表《忆东京》《都市情景》《恋爱与色情》等文。在年轻的作家中,吉川幸次郎于1928年来北京大学留学三年,1931年回国后写下《中国印象追记》。此外,涉及北京的日本人中国游记还有股野豚1908年的《苇杭游记》,《大阪朝日新闻》的记者内滕湖南的《燕山楚水》(1900年),学者小林爱雄记述1908年来华访问的《中国印象记》等。其中,内藤湖南是汉学家,其北京游记还叙述了自辽金以来的北京城市沿革,并大量引述了中国古代典籍。

赞美北京是日本人游记的主导方面。内藤湖南虽早就耳闻北京城之壮丽,但一见之下仍不免惊叹:“余观京城,若其规模,则居然乎大国首都也,若得缮治之宜,其壮观比之泰西诸国首都亦不必相让。”芥川龙之介到北京的第三天就给友人写信:“来北京甫三日,即迷恋于北京矣!虽不能住在东京而旅居北京,乃余之夙愿,昨夜,观剧于三庆园,归途过前门,上弦月高悬,其景色难以形容。与壮大的北京相比,上海如同一蛮市。”其《杂信一束》记述了他在中国旅行最后一站天津与友人的一次谈话,还是表明了对北京的热爱:

我:“走在如此西洋风格的大街上,也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感到一种乡愁。”

西村:“你还只有一个孩子吗?”

我:“不,我可不是想回日本,而是想回北京啊。”

芥川龙之介对天津印象不佳,其中有爱恋北京这个纯正东方城市的原因。他在离开天津前接受了日报记者的采访,对北京评价说:

从南方来到北支那一看,我的眼界大开,所见之物都是大支那,那种在无言之中都好像在向你说明这就是数千年前就已文明了的支那的感觉,那确实是一股使人震撼的雄大的感觉。我想将来去统一这大支那的都城一定还会是这北支那。

我在从南到北巡回旅行支那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地方像北京这样使我喜欢的。正因如此在这里滞留了一个月之久实是让人心情愉快。登上城墙放眼望去,几座城门像是被苍茫的白杨和洋槐的街道一点一点向内编织出来似的。在处处合欢开放着的花也是好的,特别是看到例如在城外广野上奔走的骆驼的样子等时,会从内心涌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804/586.html



上一篇:近现代书刊中的北京记述
下一篇: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_近30年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