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4)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两种说法,都是语气决绝,不容置辩。董仲舒墓在兴平之说,今日似成主流。恰如孙民柱《董仲舒墓址辨惑》所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
两种说法,都是语气决绝,不容置辩。董仲舒墓在兴平之说,今日似成主流。恰如孙民柱《董仲舒墓址辨惑》所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支持‘兴平董墓'说者日益增多。”但其根据一是董仲舒家于茂陵,因此死后应当葬于居家附近。但这并不能驳倒张治道所持的论点。二是汉武帝于董仲舒墓前下马事,出自《长安志》引《国史补》。然而今本《国史补》明言是董仲舒门人过其墓而下马,才称作下马陵,与汉武帝无关。不知《长安志》为何引成“李肇《国史补》曰:‘昔汉武帝幸芙蓉园,即秦之宜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若纯属宋敏求据己意所加,则没有讨论的必要。若宋敏求另据他本,今人仅根据部分史实认为汉武帝对董仲舒之说不感兴趣,因此不会为他下马,论据也显得单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正是在汉武帝时成为主流文化。对这样一位精神导师性的人物,在其死后,路过其墓下马,并不会令君主蒙羞,反而体现出他对文人的尊重。三是这种墓在兴平之说大大晚于长安下马陵说,首次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而据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67《墓地门》引《西京杂记》:“胶西相董仲舒坟,在长安。人为致敬,过者必下马,名下马陵,后人语讹为虾蟆,非是。”①《西京杂记》作者,一说为西汉刘歆(约前50-23年),一说为东晋葛洪(284-364年或343年),一说为南朝梁吴均(469-520年),一说作者不详。然《隋书·经籍志》已著录,则南北朝以前成书无疑。四是董墓不能称“陵”,张治道的反驳颇为有力,无须赘言。
至于张治道所言,固然雄辩有力,但都属于类比推理而不是因果推论,在逻辑学上不属充足理由,诚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因此也不能坐实城南六里的下马陵确为董仲舒墓。
何况中国古代向来有所谓衣冠冢习俗,因此除非兴平墓里出土有古人遗骸,并经DNA与董氏后人比对相符,否则此事永无定论。
综上所述,南北朝以前人已认为今西安城外东南沙坡的汉墓是董仲舒墓,称为下马陵,相沿不改。明代中期其墓埋没,正德初年提学王云凤等募民重修,居功甚伟者是士人马能政。然而嘉靖三年(1524年),陕西高官王珝、喻茂坚在今之和平门内下马陵处设董祠,有人将祠内之墓附会为董墓。从此城南六里处下马陵渐次销声匿迹,湮没无闻。
今和平门内下马陵处有文管人员所立石碑:“昔汉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马,故世人称之谓‘下马陵'。明正德时陕西巡抚王珝修建陵园,称为‘董子祠'。”据本文考证,显有不当。建议改为:“据传昔汉武帝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马,故世人称为‘下马陵'。其地在今城外东南沙坡。明嘉靖三年(1524年),陕西巡抚王珝等人在此地设立董子祠,有人将此处原有之墓附会为下马陵。东南城外下马陵之名逐渐被人遗忘。”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0119/662.html



上一篇:百年教训不能忘:点赞2018年高考最好的一道历史
下一篇:武松打虎成英雄,但听了清朝皇帝们开挂打虎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