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论丛论文资源网(历史地理论集)(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小结】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甚至于更加久远时期的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历史的传承脉络,对史实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会对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小结】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甚至于更加久远时期的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历史的传承脉络,对史实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会对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文字的出现,就方便了后来的部落首领,对文明现象进行记录。大舜之后的禹王,就承担起这个使命。

三、《山海经》创作考证

01《史记》的观点。司马迁作《史记》,把《山海经》放在了《禹本纪》里面,基本认定作者就是禹,或者是由禹在位时期组织撰写的。但是因为对于山海经内容过于耸人听闻,超出常人理解范围,所以司马公对于《禹本纪》、《山海经》中的内容不敢作过多评价。

司马公不敢过多评价,一方面是因为司马公治学严谨,对于不能确定的历史,不会轻易加以断定。另一方面确实其中很多内容超出世人认知范围,无法予以深刻解析。

02后世态度。关于《山海经》的性质,《汉书》把它列为形法类。东汉班固把它列为术数类。刘秀歆认为它是一部地理著作。西晋郭璞认为它是一部地理文献,明代胡应麟认为它是语怪之书。清《四库全书》认为它是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它是方士之书。

03据史判断。根据以上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大致可以得出结论:

(1)《山海经》创作的时代。

成书于大禹时代,是大禹在生活、治水、治国的过程中,走遍天下,在这个过程中,以山、海为纲,把经历的山川丘陵、大海江河、植物动物、矿物药物、人类神仙、部落状况、宗教信仰等全部内容,都随时记录下来,整理成册。

(2)《山海经》的作者。

后世考证:一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天下,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了各种情形,伯益知道具体事物的情况叫出他们的名字,夷坚听到后就记录下来。“列子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记之。”——《四库全书》

二是到了西汉刘向等人进行整理、校对,最终令《山海经》成形。

(3)《山海经》的内容:

书中所记神灵四百五十多个,个个奇形怪状,神通广大。记载了约四十多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是现存的保存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堪称上古神话的宝库。全书十八卷,分《山经》、《海经》两大类,约三万一千字。内容涉及很广的范围,包含了地理、历史、植物、动物、矿物、医药、鬼神、祭祀、氏族部落诸方面的内容。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

四、《山海经》的灌灌是谁?

题主问题中提到:《山海经》的灌灌是谁?没有问是什么东西,或者是什么动物,而是问了是“谁”,比较有意思。

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从南山往东约2350里(约合1175公里)之外,有一座山叫青丘,山的朝阳一面多产玉石,山的背阳面多出产一种青色的矿物颜料。山中有一种鸟,身形长得像鸠鸟(后世有人理解,说鸠是斑鸠。反正就是一种鸟,谁也没有 见过,只是找一种大家可能了解的鸟类做个比较),叫声就象人的斥责他人的声音,这种鸟叫灌灌。人类如果把这种鸟的羽毛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惑,能使人清醒。

灌灌这种鸟,至少生活在五千年以前,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世界估计不容易见到。

【总结】

01上古三大奇书:

《黄帝内经》,可以理解为更高的智慧,对于人类的生理情况、对生命与宇宙的关系的记录。

《周易》,也是提示了人类及生活环境的发展规律。

而《山海经》,应该就是对于上古时期我们这个世界的如实记录,可以看作是古人为了把当时的实际情况用文字的形式流传给后代世人,以作为文明的延续参考。

02

后世学者认为《山海经》中大多天文地理、动植物、部落等内容有些不可考证,认为《山海经》的记载有局限性,这种观点有免有些偏颇。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至少是五千年前、甚至更久远前的地球状况,在此之后,地球经历沧桑变化,不管是地震、火山、海啸、暴风等自然灾害,对地理地貌、动植物等会有较大改变,发展到现代社会,现实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书籍中记载必然会有不相符合之处。不能因为不相符合,就说书中记载不是真实的或有局限性。

参考资料:

01《史记》 02《四库全书》

3选了历史地理生物怎么样?

我们先来看下【新高考改革时间表】

那,新高考,“新”在哪儿?

* 取消文理科,实行“3+3” 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统一高考成绩和自主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zonghexinwen/2022/1206/684.html



上一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考生注意事项:物理
下一篇:历史地理论丛免费期刊网(历史地理文献辑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