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境域下“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改进—(5)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研究历史地理,首先是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学好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也是同样的道理

研究历史地理,首先是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其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学好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也是同样的道理。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历史文献、考古等资料以及讲求正确复原的方法再现自然景观的历史面貌呢?仅仅依赖简单的讲授不足以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如研究古河道的变迁,历史文献资料只是间接的资料,残存的遗迹以及它所在的地理环境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直接的资料,而这些是在书本或讲授知识时无法呈现给学生的。野外实地考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或地域等因素所限,往往无法进行实地调研,这就导致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环节是不完整的,更加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程度。

(二)以实体课堂教学为界,禁锢了改革时间空间

鉴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变迁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把古今地理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传统灌输式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如何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部分从事高校历史地理学教学的教师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广西民族大学的腾兰花等构建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堂+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认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该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较大,是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7];扬州大学孔祥军从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实践出发,从引入高科技手段、回归经典文献、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考评形式多样化等四个方面对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8]。

以上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尝试,都有些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固有的教学思维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改革,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牢固,在教师权威和课堂纪律下,教师们“霸道地”几乎倾其所有授之于学生,殊不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二是学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短时期内在他们中间推行开放性的探索和启发教学,阻力较大;三是实施改革的实践操作环境不足,大学中固定的课时、固定的考核机制、客观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限制了教改的力度。

(三)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问题意识和能力培养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地理授课过程中,“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一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中国历史地理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的时空维度,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难理清其中的人地关系,缺乏宏观的认识。这也使得学生对原本就生疏的内容更加排斥,更加不知从何发问,何来问题意识?如果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沉默”互动,老师不了解学生疑惑,按部就班授课,学生就更加不知所云了。

另一原因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作为授课对象比较被动,就中国历史地理而言,由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为了方便传授知识以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导致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兴趣甚少交集,师生互动较少,教师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成效不显著

目前,高校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尽管此方法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历史地理学的知识体系,但历史地理的时空特征是无法准确地用言语来表达出来,如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而关于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的资料,一部分保存在历史文献资料中,教师可以解读史料帮助学生粗略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但始终无法感观最贴近的历史场景;另一部分就是现存的遗迹中,这些历史元素为复原历史原貌提供了最直观的素材,这是我们在书本中无法摄取到的,也正因为历史遗迹与历史地理学的关于比较密切,而且至关重要,通常教师在历史地理学教学设计中会有实践环节即野外实地考察,但在实际教学期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未能真正实施。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在历史地理的教学中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但由于实践环节的缺失,事实上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课。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对于缺少地理学科知识的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中国历史地理也成了大学历史专业学生认为学习较为困难的一门课程。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112/387.html



上一篇:唐前历史地理与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下一篇:《治史三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