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境域下“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改进—(6)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翻转课堂”下的中国历史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一)以“翻转”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把

三、“翻转课堂”下的中国历史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一)以“翻转”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性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逆转,具体说就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了颠倒。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9],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很关键,而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却忽视了这种作用,导致学生的观点“唯上唯书”,甚至一些学生还“唯师”,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历史专业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研究方法去分析、认识问题,如历史地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仅仅依赖教师在课堂中有限教学时间内提供的地图是不够的,熟悉古地名,明确其现在的地理位置,是研究历史时期某一地域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翻转教学模式后,教师会提前一周下发相关知识点的素材或者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论题的信息,使学生能从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能动地结合自己的认知情况自主补充相关知识,完成知识获取阶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就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互动、协作、答疑,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完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使课堂知识和学生认知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节省了课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可支配的时间。

(二)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准则,使教学改革无限扩展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但是传统课堂教学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课堂”内,也就是四五十分钟之内,捆绑了教学主体的手脚。翻转教学理论则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知识讲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逆传,强调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远程辅导,可以将学习过程超脱课堂时间的限制,同时将课堂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互动、协作、集体思辨等方式使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此外,由于将讲授过程置于课堂之外,从而为讲授形式提供了无限可能,既可以通过微课教学,也可以采用MOOC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区进行远程互动、交流等,既最大化利用了优质教学资源,还极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图谱。而课堂中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问题导向式、案例研讨试、项目小组式、辩论对抗式等都比传统模式更具实效。

(三)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历史地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眼光和广阔的地理变迁宏观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积极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牵着鼻子走”的形式只会增强学生的惰性,而翻转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对已经要讨论的问题在课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协同互动为形式展开积极思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是问题的思考者、解决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反思问题—发现问题”的思辨过程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进了知识的内化过程。苏格拉底在“产婆术”教学中也提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生下小孩那样,这类似于中国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逐渐培养起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以新兴媒介为纽带,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可汗学院通过“小白板+摄像机+互联网”将知识讲授传遍全球,这一模式充分地体现出现代新兴媒介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提出,“精品课程”、“微课”等资源建设项目已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建设项目,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将中国历史地理的宏大“变迁”直观地表现出来,而大数据平台、GIS信息系统等多样化的专门信息平台使知识传递更为直接;QQ、微信开发的视频教学平台、会议平台、多人视频等都可以为翻转教学所用,突破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的多样化成为可能;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计算机模拟系统等先进和全面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用数字资源代替教师“头脑储备”实现了学生学习空间的极大拓展。可见,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112/387.html



上一篇:唐前历史地理与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下一篇:《治史三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