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聊城新变(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后,元好问写下多首伤时之作。如《秋夜》诗“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寓含沧桑感慨。《甲午除夜》回顾金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百感交

此后,元好问写下多首伤时之作。如《秋夜》诗“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寓含沧桑感慨。《甲午除夜》回顾金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百感交集: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首联言人事迁移之快,金王朝彻底消亡,不可能起死回生。颔联写金哀宗被困汴京城内,粮食断绝,逃往蔡州,不幸土崩瓦解。颈联高度概括金国历史,开国君臣的功德连篇累牍,数不胜数,金代中期大定、明昌年间五十年,鼎盛辉煌。尾联感慨一百二十年的王朝到此结束,无可奈何,他只能遥望南天,痛哭一番。元好问的这些诗歌侧重金王朝的亡国大变故,丰富了他的丧乱诗创作。

在哀挽金王朝的同时,元好问还创作了多首悼念师友、抒发一己之情的诗歌。元好问有一组《四哀诗》,分别悼念他的朋友李献能、冀禹锡、李汾、王渥。从题目来看,这组诗应该受到杜甫《八哀诗》的启发。《八哀诗》悼念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琎、李邕、苏渊明、郑虔、张九龄八位著名历史人物,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叙述其生平事迹,类似名人传记,后人多批评这组诗不够简练,“极多累句”(叶梦得),“钝滞冗长,极少剪裁”(王士禛)。元好问有所不同,他采取七言律诗的形式,抒发对这四位至交好友的伤痛之情,往往能直抵人心,感人肺腑。兹举《李钦叔》为例:

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李钦叔是他的好友李献能(1192—1232),正大八年(1231)担任河中(今山西永济县)帅府经历官,河中沦陷之后,他来到陕州(今河南陕县),担任行省左右司郎中。第二年,河解元帅赵伟向陕州行省索要粮食,陕州行省粮食不足,未能满足他的要求,赵伟就煽动士兵说,李献能与他关系不和,从中作梗,“坐视我军饥饿,不为存恤”。赵伟随后发动兵变,杀害陕州行省二十余名官员,“献能最为所恨,故被害尤酷”(《金史·徒单兀典传》)。元好问这首诗首联写他因为粮食问题而招来杀身之祸,次联称赞他敢于担当的为官品格,第三联夸奖他的文学才华。李献能状元及第,又中宏词科,入翰林院,词采出众,与元好问交情深厚。尾联回忆一起吃住游览的经历,不禁泪流满襟。元好问在这首诗中没有历叙其生平,只是就其遇难来抒情议论,语言精练,感情强烈,可以说是对杜甫《八哀诗》的改进。

元好问还有一首怀念赵秉文的诗歌《五月十二日座主闲闲公讳日作》。后两联说:“故垒至今埋恨骨,遗宗何力起新阡。门生白首浑无补,陆氏庄荒又一年。”赵秉文去世时,汴城被围,一片混乱,只能匆匆下葬。这种临时下葬,被称为权殡、权厝,按照风俗,后来再归葬故里,或另造新阡,正式安葬。从权殡到归葬,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个月,长者几十年,通常以两三年居多。从“至今”和“又一年”来看,赵秉文权殡时间已经较长。诸家年谱将之系在天兴二年,当时元好问还在去聊城的途中,奔命不暇,不可能有“门生白首浑无补”的心思。笔者以为该诗最早作于天兴三年。元好问感慨,赵秉文的子孙没有能力为他建造新坟举行正式的葬礼,而作为他的老门生,自己清贫卑微,也无力报答座师,不能给座师应有的礼遇。“陆氏庄荒”,用唐人崔群的典故。崔群担任宰相,享有清名,他夫人劝他购买些庄园田产,他不以为然,说他主持科举考试录取的三十名进士,就是他三十所“美庄良田”。夫人立刻反唇相讥:您是陆贽丞相的门生,按照您的说法,您是陆氏的一方良田,这么多年,您给了陆先生什么呢?在我看来,陆氏这方良田早就荒芜了。说得崔群惭愧难当,郁郁不乐。元好问借此典故哀悼恩师,同时抒发自己未能报答恩师的愧疚之情。

思念亲人和家乡,是元好问聊城诗歌的又一主题。如《梦归》:“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萧萧风雨秋。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虀盐万事休。”元好问日夜盼望能回到家乡与兄弟相聚。其他如“白屋寒多爱夕曛,静中归思益纷纷”(《白屋》),“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喜李彦深过聊城》),也都体现了家乡之思。

聊城时期,元好问痛定思痛,除了继续写作诗歌,他觉得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有责任抢救、保存一代历史文化,所以,从这时起,元好问开创性地搜集与整理各类文献,他逐渐由单纯的诗人转变为更加综合的文化人。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6.html



上一篇:历史人情食火评尚启元芙蓉街
下一篇:董家村藏在时间深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