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聊城新变(4)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他利用诗人的特长和丰富的积累,开始着手编纂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据《中州集序》,在上一年的围城之中,冯延登、刘祖谦就劝说元好问编

首先,他利用诗人的特长和丰富的积累,开始着手编纂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据《中州集序》,在上一年的围城之中,冯延登、刘祖谦就劝说元好问编纂《中州集》,当时无暇顾及。到了聊城之后,“杜门深居,颇以翰墨为事”,他再次想起冯、刘二人的建议,就开始抄录记忆和交游所得的诗歌。这时正巧商挺将其父亲商衡的手抄本《国朝百家诗略》(魏道明编,商衡补益)带到东平,送给元好问。元好问将自己所编与之合而为一,成为《中州集》。《中州集序》写作于天兴二年十月二十二日,《中州集》还没有最终完成,但应该完成了前七卷一百位左右诗人诗歌的编纂工作。从五月中下旬到达聊城,安顿下来,大概六七月份开始着手编纂事宜,很快就完成这么多诗歌的编写,说明元好问非常重视此事。其原因如他自己所说:“念百余年以来,诗人为多,苦心之士,积日力之久,故其诗往往可传。兵火散亡,计所存者才什一耳,不总萃之,则将遂湮灭而无闻,为可惜也。”诗人们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元好问此举为保存金代文学、金代历史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其次,整理家藏的陆龟蒙《笠泽丛书》。元好问有不少藏书,从汴京带到聊城再带到冠氏县,“故书堆满床”(《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三)。他家收藏了两个版本的《笠泽丛书》,差别较大。早在担任内乡县令期间,麻革、张澄就希望他“合二本为一”,却一直拖了下来。天兴三年四月,元好问终于着手校订二本,并写了篇《校笠泽丛书后记》。文中除了交代整理过程外,还对陆龟蒙诗文做出一番评价,承认其优点,又指出其不足。

其三,撰写《南冠录》。以“南冠”命名,突出金王朝遗民的角色,其中有他的先世杂事、本人行年杂事,还有先朝杂事。所谓先朝,当指刚刚灭亡的金哀宗时期。可见《南冠录》是部家族史兼部分杂史性质的著作,虽然不是很正规的史书,但元好问写得极其严谨认真,声称“我作《南冠录》,一语不敢私。稗官杂家流,国风贱妇诗。成书有作者,起本良在兹”(《学东坡移居八首》其六)。元好问将它当成为后代提供可靠史料的信史。他很严肃地告诫子侄们,一定要重视此书,家置一通,“违吾此言,非元氏子孙”(《南冠录引》),说明他的史学意识正在增强。天兴二年,元好问作《故金漆水郡侯耶律公墓志铭》,重复一年前在《聂孝女墓铭》中所列“死而可书”的人员名单,进一步申明保存历史的用心:“他日有以史学自任者出,诸公之事未必不自予发之。”

元好问在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个新变化,就是喜欢品评文艺。这种艺术活动给他聊城羁管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中州集》作者小传和《校笠泽丛书后记》中,都有较多的诗文评论。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在天兴三年的几次文艺活动。

三月二十一日,元好问与李天翼一同观看完颜璹所藏的书画珍品,作《密公宝章小集》。元好问深情怀念这位女真贵族,从其导源东北写起,写到汴京城内皇家的风流余韵,特别欣赏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承平故态”:“悲风萧萧吹白杨,丘山零落可怜伤。承平故态耿犹在,拂拭宝墨生辉光。恰似如庵连榻坐,一瓯春露澹相忘。”末尾还以长长的自注,记载完颜璹的藏品及其有关见解。全诗洋洋洒洒,健笔纵横,直逼韩愈、苏轼等人,能体现元好问七言古诗的成就。

三月二十三日,元好问欣赏一些金代名家书法作品,作《跋国朝名公书》。他用四个不同的比喻,分别形容任询、赵沨、王庭筠、赵秉文等人的书法,如评价赵秉文的书法“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然后又列举其他书法家,对不在其中的党怀英,也不忘评价,认为缺少党怀英,就像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缺少曹植一样,是个重要遗憾。这篇跋文纯粹谈艺,一语不及时事,充分体现了元好问的书法鉴赏力和语言表达力。

十月,元好问自编《遗山新乐府》。所谓“新乐府”,意味着之前已有一部词集,此时又编新作,大概闲来无事,暂且做个阶段性总结,借机阐发自己的词学见解。他的《遗山自题乐府引》没有交代编纂缘起、收录数量之类常规内容,开篇以黄庭坚、陈与义等人词作为例,阐释言外之味,“不传之妙”,然后以肤黄肪白的美味烤鹅来形容词的言外之味,生动形象。末尾虚拟与某客的对话,诙谐调笑,某客希望元好问能评价一下自己的词作,与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几道相比如何?元好问洒脱地笑而不答,只是拍拍某客的后背,说笑道:“那知许事,且啖蛤蜊。”从中可见元好问对自己的词作非常得意,隐然以苏、辛传人自期。这篇序文轻松活泼,完全没有南冠生活的痕迹,俨然是位谈笑风生的艺术家,说明聊城后期元好问的生活和心情有所好转。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6.html



上一篇:历史人情食火评尚启元芙蓉街
下一篇:董家村藏在时间深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