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村藏在时间深处(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册和记忆里的名字,表示已经流逝的人和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人们是否还记得老村落里曾有的故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前门大街的消失,而不

图册和记忆里的名字,表示已经流逝的人和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人们是否还记得老村落里曾有的故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前门大街的消失,而不知去向。

几百年的沧桑风雨,掠夺了南门阁的外表,留下历史的印痕,我用汉字记录下那些幽深的胡同和阁洞。

圩头顶子

圩头顶子,董家村街名,位于前门大街中段。如果说村子是条鱼状,圩头顶子就是心脏。老人讲,建立庄子从这里开始,向周边扩散,是村子的核心位置。在我的想象里,圩头顶子大概是卖鱼的地方,很多年轻人叫“鱼头顶子”。我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都这样认为,人们口耳相传这个街名,却不知道它背后隐藏的历史。八十年代,圩头顶子摊位难求,是集市上最热闹的地方,起个大早,只为占摊子,补锅的、焗缸的、修鞋的、剃头的,你能从他们的表情上洞察出技艺高低。吆喝声传到院子,百姓们首先跑到这里,寻找手艺最好的一家。那时候的锅,一用就是一辈子,锅底中间熬出坑,补上一块,熬坏底,换锅底。放学回家路上,驻足观看,是什么手艺让一个锅底全换掉,而又不会漏水,这确实是我想了多年的事情。

咸丰年间(1853年),村子已有集市,董家大集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在三八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往这里。古代农村集市称为圩(wei),大集开市的日子叫圩期。庄头,村头也,是建立村庄的开始,所以人们称头顶子。百姓们把圩字读成“鱼”,一个汉字读音之间,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一个汉字包含了风俗与村庄的演变。圩与鱼之间,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人们只是把它当成地标符号,并没有在意一个字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这时我才明白,圩是一个抽象的字,它随时代而更换意义。

据老人讲,大树是立庄子时董先生栽种。明洪武二年,董先生来到村子,他携家眷迁居此处,选在圩头顶子旁安下身,搭建房屋,房屋两侧各栽种国槐。树一天天长大,董先生一家拿着蒲扇在树下乘凉,悠闲安逸,却不料一场红头苍蝇瘟疫流行此地。红头苍蝇遮天蔽日,叮着人就死。《县志》载:青嶙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惨烈情状可知。

董先生是善良的大夫,还不知一场瘟疫已遍布全国,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他依旧熬药为村民们治病,见到穷苦人家不收银两,并多次嘱咐按时服药。药锅里冒出一股股烟气,在院子里打着滚,升向空中,红头苍蝇被这种味道熏跑,董先生和三个邻居成为幸存者。韩姓、周姓、靳姓三家给董先生磕头,以示谢意。从此,他们相互团结,并以董先生姓氏定立村庄名字叫董家庄。

董先生的威望越来越高,得到乡亲们拥戴,决定重立新居。1369 年,韩、周、靳三姓在槐树上刻上董先生的名字,往西挪动两华里。瘟疫走了,家业开始旺盛,他们重温美好,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迁居到董家村的吕、孙、张姓人,开枝散叶,从此扎下根,便有了张家街、孙家街,成为没有姓董的董家庄。至今已无人知道董先生的全名。

空间是时间的容器,消失的事物将在村庄的空间中留有印迹。遗憾的是,1958 年,大槐树被村民用做木材,唯一见证村庄历史的大树消失了。我站在圩头顶子大街上,竟有些伤感起来,阁洞、国槐,被毁掉的不仅是物体本身,而是它所见证的历史。

虞山

鹤山东北十华里,有一座山,成为平原上凸起的绿洲,看上去松柏苍郁,岩石磷峋。周围散落无数村落,所有村落建筑都根据山体方向建立,名叫嵛山。说起“嵛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历城县志》记载:“和山之东北十里,曰嵛山。上有圣母祠,石皆紫沙。作碓硙尤胜章北女郎。康熙四十四年,大雨,有泉出於山巅,至今不涸,土人名之曰神应泉。”

白龙石与黑龙石之间,流出一股澄澈,皆因黑龙与白龙的存在,人们称它双龙泉。泉池深5米,直径20米,是大山之中神奇的天然水坑,地下冒出的气与泉水一起涌出,形似珍珠,终年不涸,也叫珍珠泉。汩汩泉水水质清澈,每年农历三月庙会,可供万人饮用。人们取水的同时,在双龙石前祈求风调雨顺。泉水伴着阳光、花香、鸟语向山下流去,养育着村落里一代又一代人。久而久之,双龙显灵,从此被百姓们称为“神应泉”。

山上建有泰山行宫、圣母祠、文昌阁。行宫正殿进深五间,筑有行宫门楼,青砖筒瓦,四角飞檐,柱廊环绕,四周沿建筑建矮花墙,颇有古朴的美感与气势。每年三月举行庙会,远近游客近万人前来上香。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20/507.html



上一篇:元好问的聊城新变
下一篇:重返历史的河流浅析北上的叙事艺术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