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刊中的北京记述(3)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民俗类记述还有张次溪编辑的《北京史迹风土丛书》(1934年中华风土学会),李家瑞《编辑风俗类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等。自1929年至1937年,

民俗类记述还有张次溪编辑的《北京史迹风土丛书》(1934年中华风土学会),李家瑞《编辑风俗类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等。自1929年至1937年,徐凌霄与徐一士在天津《国闻周报》合作开设“凌霄一士随笔”,大力涉及北京民俗。鉴于多数著作属于自刊本、手本、抄本,不一一列举。

对于民俗的记述还进入了学术研究,在民初得到了北大等学术机构的大力倡导,并在歌谣和北京妙峰山进香研究中取得巨大成果。1918年2月1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正式拉开征集民谣的活动,并成立了由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组成的北大歌谣征集处。1918年5月22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开辟“歌谣选”,截至1919年5月22日,刊载各地歌谣148首。此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的《少年》杂志也在1921年3月开始刊载民谣、歌谣、童话等。1920年北京《晨报》开办“歌谣”专栏。1920年12月,“歌谣征集处”扩展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2年12月,北大创办《歌谣周刊》。不到两年,征集到全国各地歌谣1100首。至1925年,《歌谣周刊》并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由于民俗学的倡导,当时计划整理北京地区的民间语言文化,规划中有常惠编纂的《北京歇后语》《谚语选录》《北京歌谣》《北京谜语》等著作;还有胡适的论文《北京的平民文学》发表。此后,李萨雪如编纂的《北平歌谣集》《北平歌谣续集》分别于1928年、1930年在北平明社出版;张则之编译的《汉英对照北平歌谣》(1932年);殷凯编著的《北京俚曲》(1927年太平洋书店)。毕树棠、李素等人在30年代的《宇宙风》《北平一顾》也发表《北京话里的歇后语》《北平的歌谣》等民俗文章。

妙峰山进香研究在当时很轰动。1925年4月,顾颉刚、容庚、孙伏园、容肇祖、庄严对妙峰山进行了五天考察,并分头撰写报告,在5月13、23、29日,6月的6日、17日、27日的6期《京报副刊》中,以“妙峰山进香专号”栏目陆续发表。顾颉刚在“专号”引言中,将民俗作为学术研究的领域,而不是按照传统士大夫的成见,将民俗视为野蛮。顾颉刚的《妙峰山的香气》,考证了妙峰山香会的历史、组织与神仙崇拜。孙伏园的文章为《朝山记琐》。顾颉刚还为奉宽著《妙峰山琐记》作序,呼吁保护妙峰山进香习俗。之后,《民俗》杂志曾辟“二闸与公主坟专号”○10。1933年和1937年,李家瑞出版《北平俗曲略》和《北平民俗类征》,搜集了自辽至清以来各类书刊的民俗资料,并分为岁时、职业、婚丧、饮食、语言、衣饰、宴乐、游乐、市肆、器用、祠祀、禁忌等13个类别,堪称北京民俗的百科全书。对北京民俗的研究,表明了知识分子对底层文化的重视,也是“五四”启蒙任务的一个方面。

旅游与指南类书籍,因其为中外人士游览北京所用,其背景是清末民初兴起的旅游活动,可视为特殊的新民俗类作品,在30年代开始大量出现。其中,国人所著指南类著作有4种。较早的是徐珂所著《实用北京指南》(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1923年再版),对北京地理、历史、礼俗、交通、名胜、旅游等有详细的介绍。其中对实业机构介绍最多,达188页,仅对羊肉铺的介绍就有2页之多。同时,也涉及了在京的西方机构,如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银行、军营与报馆,但篇幅很少。此外还有金文华《北平旅游指南》(中华书局1933年)、齐家本《北京游览指南》(中华书局1939年)。在指南类著作中,最具声誉的是由马芷庠著、张恨水审定的《北京旅行指南》(1935年初版)。该书在出版之前,就有一千余处付费订购,以至不得不提前付印,第一次印刷万册在几个月内就售完,至1936年已出修订第三版。其畅销原因,按照张恨水的看法,即“愚旅居旧都凡十五年,久苦于无此类称意之书。”(11)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不同于一般的北京旅行介绍,该书分为名胜古迹、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与社会公益七个部分。对公共团体的介绍,既是北京城市社会性增强的表征,也是作者社会性意识的体现。为了方便旅行,连旅行日程、铁路时刻、航空价目,甚至还有西山、香山的轿驴价目都被列入。附有照片也是该书特点。作者摄影七百余幅,选用265幅,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已为全国各导游刊物中所仅见。”(12)

三、家园与废都:作家的北京

记述北京的散文作品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勾画出北京城市的两个形象:一是家园,一是废都。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728/585.html



上一篇:绿茶书情
下一篇:外国书刊中的北京记述释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