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器之势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4)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京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较早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从事数字人文研究的,应该首推您啊。 王兆鹏不敢当,我只是较早尝试而已。2012年,我主持的国家

刘京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较早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从事数字人文研究的,应该首推您啊。

王兆鹏不敢当,我只是较早尝试而已。2012年,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获准立项,整合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百多位中青年学者,历时五年,开发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2017年3月上线。目前上传的唐宋诗人行迹数据只有156家,还有300位诗人的数据不久将上传。地图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为一体,将唐宋两代诗人的编年事迹和编年作品转化为关系型结构化数据,以历史地图为平台,可视化呈现诗人一生的活动轨迹。每个诗人何时经过或寓居某地,创作有哪些作品,一点即得。

点击一位诗人,如骆宾王,地图上便能呈现他一生的活动轨迹,经行之处凡有作品也都能呈现;点击一个地点,如洛阳,便可知自655—1123年,共有57位诗人曾在此停留,留下了603首诗歌;点击一个年份,可以呈现这一年在全国各地活动的作家。过去,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间段,我们只知道一个个作家各自独立的活动,有了编年地图平台,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所有作家的活动轨迹。一个地点,以前我们只知道一个或几个作家曾经在此活动过,利用地图平台,就可以知道不同时间里所有作家在此活动的情况。历史上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活动的众多作家,过去被一张无形的墙幕隔离,我们只能知晓每一个个体的活动,而无法同时知晓一群人、一代人的活动。文学编年地图如同拆除了这张墙幕,让历史上一群人、一代人的活动轨迹同时呈现,一个时期的文学生态、文坛活动图景由此得以还原性建构。

地图平台还支持多元素呈现模式,选择两个时间点,比如“1068—1077年”,便可知张方平、文彦博、富弼、张先、苏轼、苏辙等35位诗人在熙宁年间的活动轨迹。选择任意两个地点,就可以知道哪些作家曾经从此地到彼地。比如,选择“西安—潮州”,地图上立即呈现出唐代韩愈和李德裕从西安到潮州的时间、经行路线以及沿途创作的作品。看了地图,我们可以更生动地感知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痛苦。综合两人的经行路线,我们就可以大致勾勒、还原出唐代从西安到潮州的交通路线图,也可以据此检验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的正误。打开卫星地图,我们还能了解韩愈南贬途中经行之地的地形地貌。

郑永晓我觉得,编年地图平台的亮点之一,是首次提出了“系地”这一理论支撑点并付诸实施。传统文史研究,无论是编年文学史,还是年谱、作品系年,都是注重时间维度。而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文学地理学,又仅关注文学创作的空间维度,忽略或淡化了时间维度。“系地”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了不起的创新。同时,平台背后还有时间、人物、活动和作品数据的支撑,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与全文检索数据库仅能提供字词检索的思路完全不同,它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考量,提供更多的知识点,既能宏观考察,也能微观透视,从而将历代作家活动和创作立体地呈现出来,并且可以彰显出一个时期内作家迁移的总趋势。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作家迁徙趋势,是比较精准的,是传统研究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王兆鹏《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不仅强化了文学史的空间维度,更改变了文学地理空间的认知方式。以前文学的地理空间,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作家的籍贯地理,即据作家的籍贯而确定的地理空间。籍贯地理对了解作家作品的地域文化基因自有其意义,但籍贯地理是静态的、固定的,而作家的生活创作是流动的、变化的。大量的文学史实表明,作家一生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在故乡之外的他乡、远方,仅根据籍贯地理考察文学的地理空间,无法真正了解文学创作真实的地理空间。而过去根本无法突破这种认识的局限。如今有了作家活动编年系地数据库,就可以确定文学的活动地理,具体了解每个作家一生不同时期的活动地理和创作地理。今后将会由此产生一种新型的动态的地域文学、流域文学研究范式。

时间维度上,《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也可以为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只能进行长时段的观察和研究,很难进行短时段的研究,因为没有详细的作家作品系年为依据。长时段的研究,可以将具体的时间进程模糊处理。而短时段的研究,比如五年、十年的文学史研究,当无法确定哪些作品是产生在这五年、十年之内时,就无法进行。而地图平台的编年系地数据,每年产生的文学作品都很明确、具体,每年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都一清二楚。因此,观察文学史的发展变化,可以细致到一年、几年之间。今后研究或撰写文学史,不再只有断代文学史,可能还有年度文学史,可以书写一年、五年、十年的文学史。哪个年份是文学变化的关键节点,哪个地方是文学变化的核心场域,今后都有可能被发现。“年度文学史”“时段文学史”研究将成为可能,从而开创出文学研究的新格局。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15/489.html



上一篇:世纪以来甘肃青海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论
下一篇:张素含蜀程纪略的历史地理价值探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