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器之势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7)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王兆鹏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怎样运用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库对古代文学进行分析和阐释。 郑永晓可以利用编年系地数据对作家群进行空间分析。如果文学

王兆鹏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怎样运用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库对古代文学进行分析和阐释。

郑永晓可以利用编年系地数据对作家群进行空间分析。如果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囊括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以来的数万个作家的综合信息数据,包括其族群、行迹、交游、创作、作品传播等信息,当我们设定某个时间点启动系统进行分析时,就可以观察到所有活跃作家的迁徙移动信息。例如元军攻陷临安后的二三十年间,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为代表的北方作家向杭州迁移,同时杭州本土作家,或作为遗民追怀宋室,或降元谋求新的出路。族群迁徙、文化碰撞、南北交流在这几十年间跌宕起伏、异彩纷呈。如果有这一时段的人口和作家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我们一定可以发现传统研究方法易于忽略的细节和作家流动的趋势。

王兆鹏中国文化中心的三次大南移——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后,北方士人向南方迁徙的时间、经行地、目的地、过程、路线等真实图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完整呈现。

刘京臣还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某个地方本土作家、流寓作家的唱和、交游情况,探讨文学史中重要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关系,揭示文学思潮、文学观念变化的关键节点和演进规律。

王兆鹏可找一两个具体时段为突破口,比如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乌台诗案后,包括苏轼在内的许多文士受到牵连贬谪,这些文士的贬谪地分布在哪些地方,各自走什么路线到达贬所,沿途和在贬所各有哪些创作,都可以通过文学编年地图予以可视化呈现。他们贬谪后的命运、生活、心态和创作各有哪些变化,也可以用数据来呈现和分析,由此再现当时的文学图景。哲宗亲政后的绍圣、元符年间,元祐党人纷纷遭贬,到了徽宗崇宁年间,更立元祐党人碑,三百多位元祐党人及其子孙遭受更严酷的迫害。这段时期政坛大变局、文坛大动荡的具体场景,如今可以用大数据来考察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郑永晓还可以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意象的形成与流变。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自然语言处理”(NLP)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的“文本蕴含识别”(textual entailment) 研究两个文本之间的语义推理关系,基于逻辑推演、相似度或文本转换,或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举例来说,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一意象。但月亮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代称,诸如“婵娟”“玉兔”“桂魄”“玉盘”“玉钩”“玉镜”“蟾魄”“冰轮”等。人工不可能对大批量的涉及月亮意象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但利用计算机就可以轻松提取历代诗词中全部与月亮意象相关的作品,然后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的流变,从共时的角度分析其情感内涵。

王兆鹏我补充一句,“搜韵网”搜罗的古典诗词已达八十多万首,可以利用这个网站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

刘京臣还可以跟计算机专家合作,利用语义分析技术,通过修辞手法的统计和分析,深度解析作家的艺术风格。

郑永晓也可以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开展文学影响史、接受史的研究。京臣所著《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唐诗和宋词通过计算机进行形式和语义方面的匹配,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作品研究前后文学史之间的联系,较之单纯梳理相关记载、言辞要可靠得多。这种方式既可以研究不同文体之间的影响,也可以考察不同时代作家之间的影响与接受情况。

王兆鹏是的,可以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也可以研究宋诗对宋词的影响、唐宋词对金元明清词的影响等等。一个作家的接受,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比如,辛弃疾的一首词,既融化有唐宋诗词中的语句,也融化有前代经史子集中的语句。可以一个诗人或词人为视点,用大数据来分析、呈现其接受前人和影响后人的具体情形。

郑永晓数字人文研究,会给文学研究范式、方法、视角带来重大影响和变化。

王兆鹏请具体说说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郑永晓首先是研究科学性的提高。我们习惯于归纳研究,归纳需要证据,但是,过去我们的证据往往是不充分的。文学史研究和写作,即使卷帙再庞大,其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也是有限的。一部文学史,90%以上的作家都没有涉及,如何能够证明其科学性?在数字人文研究的视野中,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对此有所补充、修正,涉及的作家作品可能是有文献记载的全部。这样看似宏观的研究其实是建立在十分精确的微观研究基础之上的,因此得出的结论、观点必将更为科学、严谨。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15/489.html



上一篇:世纪以来甘肃青海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论
下一篇:张素含蜀程纪略的历史地理价值探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