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器之势出道之新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6)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京臣平台数据的功能有哪些改进呢? 王兆鹏平台数据是一键生成、个性定制,使用更加便捷,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用户查询到的数据或相关

刘京臣平台数据的功能有哪些改进呢?

王兆鹏平台数据是一键生成、个性定制,使用更加便捷,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用户查询到的数据或相关资料,一键就可以生成下载。目前众多的文献资源库,检索到的资料需要我们一条条地拷贝下载,很费时间。比如,我们在《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里检索到有关苏轼的资料两千条,需要点击拷贝两千次。而我们开发的结构化数据库,今后只要一键就可以下载全部资料数据,下载的数据包含原始文献,都是分类打包的。下载的这些资料,可以保存到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个人云盘中,不必重新拷贝到个人电脑硬盘里。

平台还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平台可以针对性地提供其所需的数据。我们希望用户及时地将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我们,我们会不断完善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我们的平台,将来不再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辅助性平台,而是刚需性平台。它既可以语义检索、时空定位、关联生成,又可以统计分析、可视化呈现。无论是做数据统计还是文本分析,是文献考据还是理论阐释,都离不开这个平台。

郑永晓从文学地图到文学图谱,确实是很宏大而切实的跨越。期待文学图谱平台早日建成。

王兆鹏知识图谱的部分功能已经实现,用户可以随时上网去试用体验,我们是免费开放的,目前的网址是 / 。进入网页后,在主题搜索框里输入要查询的诗人名、地名(目前主要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名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获得相关分类数据。如输入杜甫,界面就弹出“杜甫作品详情”“杜甫朋友圈”“他人诗中提及杜甫的作品”“杜甫的行迹地图”等七个知识卡片。再点击“杜甫作品详情”,界面就出现分体、年份、创作地点、时节、人物、植物等栏目。点击分体,页面自动呈现杜诗分体统计结果:律诗748首、绝句91首、排律126首、古风485首;再点击其中数据,页面就自动呈现相关作品原文。点击年份,页面就会自动呈现杜甫各年创作的诗歌数量;点击创作地点,可以了解杜甫一生在各地创作的诗歌数量和详情;点击人物,页面立即呈现杜甫与当朝各类人物交往的诗篇数量,如他写给李白的诗最多,有11首;点击植物,可见杜甫写了哪些花卉树木(此项信息目前不全)。现在是通过知识卡片的方式,分类呈现与人物、地点相关的数据。用户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今后,可以查询和统计唐宋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中所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篇名、典故、语词及其关系数据。

刘京臣听了王老师对唐宋文学知识图谱的建构,很令人振奋。我对于古籍文献资源库,除了期待其升级换代为结构化数据库之外,还期待能够进行图像检索,由“图像检索”直接实现“版本比对”。2015年,我曾在《大数据时代的古典文学研究——以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图像检索为中心》(载《文学遗产》2015年第5期)一文中提到:“随着多媒体检索技术的发展,对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检索成为IT界的热点。图像检索随之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遥感、测绘等领域,并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图像检索仍未得到广泛应用。图像检索的核心是对以图像形式存在的文献进行定位、检索与匹配。对研究者而言,可实现由“文本”到“文本”跨越到由“文本”到“图像”、“图像”到“图像”。这样,一是能将研究者从研判疑难文字中解放出来,二是不必再将图像文献识别转换为文本,三是图像检索能以最真实、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不同文献之间的细微差异。从图像检索入手,还可以完美实现版本比对。时至今日,最初的设想“机器一边进行着图像检索匹配,一一标注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一边将识别出来的文本与已经在文本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相匹配”,仍然处于设想阶段。虽然“中文在线” 等推出了在线识别图像文献的功能,但使用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郑永晓学者应该参与数据库的开发。现有文献资源库,基本上都是商业公司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学者的参与度很低。虽然文献资源库可以帮助学者查询资料,但不能统计分析。要完成从数字化资源库到结构化数据库的转换,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对文本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必须按照预设的规则进行,需要学者的深度参与,甚至需要学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人工标记。数据挖掘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但挖掘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有用,必须有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参与设计。专业领域的需求只有相关专家最为了解。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计算机室时曾说:“实践证明,能帮助人的电脑需要人的更多帮助。”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仍不过时。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15/489.html



上一篇:世纪以来甘肃青海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综论
下一篇:张素含蜀程纪略的历史地理价值探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