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钟馗画乡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2)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载:“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1]987东西府在宋代指中书省与枢

《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载:“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1]987东西府在宋代指中书省与枢密院。

《东京梦华录》亦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4]。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进入十二月,驱傩活动中就有人装扮钟馗。由于岁旦在即,“纸马铺印钟馗、财马、田头马等,馈与主顾”。至除夜人们要“挂钟馗”等。

钟馗画文献有许多的记载,笔者大致梳理并得出简单结论:从唐最早宫廷钟馗画问世到五代和宋士大夫画钟馗,到宋代钟馗画已与民俗息息相关。也就是说,钟馗从唐代以人性化登上历史舞台并神格化,以各种表现形式为大众所接受、所喜爱,逐渐形成朝野、世俗完整的钟馗信仰体系,这种信仰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后世不断演变,不断杂糅、渗透融进民俗,通过载体传播,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吉祥民神。灵璧钟馗画自然不脱上述历史渊源,通过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逐渐沉淀下来,形成钟馗民间艺术之乡。

2 灵璧钟馗画产生的地理环境

首先,灵璧县处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东部,古代开发很早,秦汉时期就已有“通衢之道”,是农耕文化开发较早地区之一。隋唐通济渠(也叫汴渠、汴河)开通,为灵璧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通济渠是唐宋王朝的生命线,是各种政赋传递、商贸往来必经之地。唐时,灵璧的前身称“零壁”,是汴河之上宿州与虹之间的一个转运码头,由于发展迅速,成为通济渠上的重要城镇。宋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年)建县,灵璧在唐宋时期,通过通济渠的沟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得到传播,为钟馗画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其次,灵璧钟馗画与朱仙镇钟馗木板年画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朱仙镇木板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朱仙镇之所以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除宋时是距开封城南20多公里的商业重镇外,到了元朝时,黄河泛滥,元顺帝令贾鲁修治河道,明末清初是朱仙镇最繁盛的时期。因宋朝雕板印刷的普遍,钟馗图即有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载:“元丰元年除日,神宗禁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宋神宗时期,皇宫已有雕板印刷钟馗,由皇帝赏赐给二府(二府在宋代指中书省和枢密院)。可见,在宋朝即有雕板印刷钟馗赐予文武大臣。

这一时期,朱仙镇木板画对钟馗画的传播是通过贾鲁河完成的。根据贾鲁河流经的地域,笔者认为,大概朱仙镇木板年画由贾鲁河经河南东部的周家口入沙颍河,再入淮河,顺流到安徽的界首、临泉,再传到宿州、灵璧等,从历史上看,皖北一带的门神、灶画,都妙似朱仙镇的年画,由此可窥其一斑。

《宿州市志》第十八章“文化·民间美术”记载“木板年画”:“建国前,宿城有纸号(坊)十数家,较出名的有广泰昌纸号。其年画有观音、关公、门神、灶爷、财神等。”[5]《灵璧县志》第二十四章“文化·民间艺术”记载:“灵璧木板年画多以钟馗画为题材,有门画、灶神等,其构图丰满俊秀,雕版纤细精微,色彩鲜艳,有大红、桃红、黄、绿、紫五色,建国前,较有影响的作坊是陈永兴坊。”[6]

《泗县志》第二十五章“文化·民间文艺”记载:“县内木刻主要创作年画。木板年画,包括画稿、画板大部分来自外地(如山东潍坊、本省灵璧)……在县城、各大集镇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印卖门神、钟馗、观音、财神、关帝、天官赐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春牛图等。”[7]

解放初期,灵璧县木板年画主要生产种类有门神、钟馗、灶王、财神、中堂、灯画、扇面等。灵璧是周边木版年画的集散地,当时的一个作坊,每天至少可以印制200至300张年画。其作者有专业的民间画工和刻工,也有农民直接制作而无署名者。钟馗木板年画尺幅见长,往往在农历十二月三十贴在家居右门的上方。

以上信息均说明,灵璧钟馗画乡之所以形成,与灵璧逐渐形成的皖北地区较大的木板年画基地有关。而木板年画基地的形成,又因灵璧县一直以来是皖北地区土地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县,民俗生活丰富多彩,钟馗木板年画也在销售之中。

3 灵璧钟馗画产生的人文环境

灵璧县历史悠久,从夏商周开始,受道家鼻祖彭祖建大彭氏国的道家文化影响[注]灵璧比邻彭祖文化发源地徐州铜山区大彭镇仅40公里。,该地区人们容易接受钟馗文化。历史上认为钟馗是道教人物,虽然道家与道教有区别,但是,历来钟馗画创作归于道教人物,灵璧钟馗画也有类同。康熙《灵璧县志·外纪附》第370页载按小史:“唐贞观中,帝梦一神,状奇古。帝问为谁,神奏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上帝命臣除天下虚耗之孽。’帝窃命吴道子图其状,传京师。今灵邑自昔相传所画之判是也。土人呼之曰‘判画’。蝙蝠即耗孽也。欲驱之去,非欲其至也。其衣冠唐制,风扬二巾带于上,非有是冠制也。又,昔灵人有余贤贤者画寿星,身短,道冠道服,垂绦,棕屦。非如今之长头多髯。亦有宋之遗像,人多不辨。” 说明灵璧钟馗画之“判画”已流传很久,且衣冠服饰已备。这种说法,记录了明清时期的灵璧钟馗画,继承唐吴道子遗风,以及钟馗道教人物的创作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0/1103/375.html



上一篇:不知蝌蚪字何如
下一篇:引导学生更加历史地评说历史人物:以人教版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