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据作者多次讲演整理(6)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既然认为境内外的蛮夷还不配接受中国文化,当然就不会主动去传播。尽管丝绸之路提供了人员来往的便利,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向外派过一位文化

既然认为境内外的蛮夷还不配接受中国文化,当然就不会主动去传播。尽管丝绸之路提供了人员来往的便利,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向外派过一位文化使者、教师,更没有在外国办过一所孔子学院。境外的汉字文化圈的基础是中国历代的藩属国,如朝鲜、越南、琉球等。日本已属外国,只是因为一批日本人诚心“向化”,主动来中国学习,才传授他们。

我们一直夸大了汉朝、唐朝的开放,凭想象将唐朝称之为最开放的时代。其实汉唐的开放是相对于其他朝代的不开放或封闭而言,唐朝并没有摆脱“夷夏之辨”的局限,不存在真正开放的机制,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一方面,唐朝的大门的确开了,大明宫里出现“万国衣冠拜冕旈”的盛况,据说朝堂里突厥等外国人占了一半。长安城里也到处是胡人、胡商、胡姬,听的是胡乐,看的是胡舞,吃的是胡饼、胡瓜、胡豆、胡麻。⑧另一方面却从来没有放本国人外出,或允许本国人出国贸易、游历、考察、学习。迄今为止能查到的屈指可数的出国记录都是出于偶然或例外,如玄奘是为了取经,且属非法闯关;杜环是怛罗斯之战中阿拉伯军队的俘虏;近年在西安一块碑文中发现的那位到过大食(阿拉伯)的墓主是奉命出使的宦官。所谓传而不播,就是只向主动来唐朝学习且被认为具备资质的人教授语言文化,从不主动对外传播。

早在公元2世纪,中国已形成成熟的造纸技术。但由于一直没有对外传播,这项重要发明并未影响丝绸之路的另一端,西方继续沿用古埃及的纸莎草纸。直到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从唐朝军队的俘虏中发现一批造纸工匠,中国的造纸术才传到阿拉伯,取代了纸莎草造纸,以后又传到欧洲。

所以不要凭想象就认为,既然有了丝绸之路,那么古代中国的文化都已经通过这一道路系统传到了沿途或另一端。事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事物数以百计,而从中国传出去的数量很少,其中由中国主动外传的屈指可数。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没有直接关系,并非丝绸之路的延续或再造,而是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丝绸之路出于外界的主动,中国只是被动地接受,有时甚至不愿意接受。而一带一路是出于中国的主动,只有获得外界的响应和合作才能成功。丝绸之路的利益主要为外界所得,贸易的利益主要为“胡商”所得,而“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并进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古代中国受益于由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乐意展示自己的文化,并根据外界的意愿和需要传播自己的文化。“一带一路”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丰富的方式,必将超越丝绸之路,使人类臻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注释

① 因本文原稿为讲演稿,所以对常识性的史实和基本没有争议的学术结论不加注释。

② 据国务院新闻办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发布,并参照首席专家王巍相关介绍。

③ 有关月氏、乌孙的迁徙,见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并见相关西文论著。

④ 本文有关中国古代气候、植被和自然地理因素的论述,据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⑤ 本文有关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分布、迁移及相关因素的论述,据葛剑雄主编,葛剑雄著:《中国人口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葛剑雄主编,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⑥ 本文有关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论述,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出版;参见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

⑦ 班固:《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附曾孙宪传》,卷八九《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据2017年8月14日《澎湃新闻》的《私家历史》报道,中蒙考察队专家已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燕然山铭》刻石。

⑧ 有关此方面的论著很多。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原名《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国式“全球化”[J].读书,2018(12):12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57-3158.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网址: http://www.zglsdllc.cn/qikandaodu/2021/0302/454.html



上一篇:台湾汀州客家人地理分布分析以年大台北和桃竹
下一篇:浅析农村薄弱学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投稿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版面费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文发表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